椽梁间的文明守护者——马学林诗词中的古建收藏家郭荣林的精神图谱
撰文/赵建仁
一一《中国葡萄酒》杂志社
驻宁夏首席记者
2025年3月29日
在当代中国文化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古建筑收藏家郭荣林以五百余套徽晋古宅、上万件明清家具的恢弘收藏,构筑起一座流动的建筑史博物馆。诗人马学林以十首格律诗词为椽笔,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框架内,为这位"文明的拾荒者"绘制出一幅立体的精神肖像。这组作品如同十块精心雕琢的秦砖汉瓦,共同垒砌成一座通向传统文化深处的诗意楼阁。
马学林的诗词在时空维度上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张力。七律首联"秦砖汉瓦掌心轻,片木能宣太古声",以"轻"与"太古"的强烈反差,瞬间压缩了两千年的历史距离。在五律"片瓦载千年,移宫续绝弦"中,"载"字使物质性的瓦片转化为时间容器,"续"字则将建筑修复提升为文明接续的隐喻。这种时空折叠的笔法在鹧鸪天词中达到极致:"移宫换斗续残篇"将北斗星移的天象与古建易地保护的人事并置,使收藏家的劳动获得"补天"的神话维度。诗人刻意打破线性史观,在七绝中让"秦砖汉瓦"与"梁栋光辉"共时呈现,在翻香令中将"唐宫影"与"大江流"时空交错,建构起古建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这组作品最动人的是对收藏家双重身份的揭示。七律颈联"百年华构移星斗,一诺千金护海琼"中,"移星斗"的豪迈与"护海琼"的虔诚形成奇妙共振。马学林敏锐捕捉到郭荣林作为商人与文人的身份辩证:五绝"千金非所愿"与七绝"莫道商家皆俗客"为收藏家祛俗,山花子结句"聚英贤"则赋予其文化领袖的地位。在鹧鸪天下片"倾玉箧,护琼椽,千金散尽有薪连"中,商人"散金"与文人"传薪"的行为通过词牌的三字句节奏获得统一。诗人刻意运用商业语汇:"千金""市贾""散金"等,却在五律尾联"非关金玉计"中实现超越,最终在七律"此时必定续文明"的宣告中,完成从古玩商到文明使者的身份升华。
马学林对古建本体的诗意转化独具匠心。他将建筑构件转化为文化符码:七律"檐牙再振宋风旌"以檐角喻文化旗帜,天仙子"雕梁重振宋唐椽"使木椽成为历史琴弦。在五律"栋梁光斗宿,彩绘护云烟"中,建筑结构与天文气象互文;翻香令"万丈接云楼"则化用李白"手可摘星辰"的意境。这些意象组织遵循着"物质—精神"的升华路径:七绝"片瓦能承百代痴"将瓦片转化为情感载体,山花子"护云烟"使砖石升华为文化烟霞。诗人尤其擅长通感修辞,五绝"文脉万年祥"赋予抽象脉络以温度,天仙子"文脉长燃薪火篇"更将文化传承表现为可触可感的燃烧状态。
在艺术形式层面,这组作品展现出严格的形神对应。七律中二联"梁柱重开唐气象,檐牙再振宋风旌"的工对,模拟了古建榫卯的严丝合缝;鹧鸪天上下片各三平韵的结构,如古建之东西厢房对称。韦庄体天仙子"收断简,补残篇"的三字句,节奏如修复古建的敲击声;苏轼体翻香令上下片"773335"的句式变化,恰似古建群落的错落布局。马学林对声韵的考究更令人叹服:七律选用八庚韵的"轻、声、旌、琼、明",其清越音色模拟木石清响;五律一先韵的"年、弦、烟、椽、宣",绵长韵尾暗示文明延续。词作中"天、篇、轩、椽、连、千"等韵脚的选择,使声韵本身成为文化基因的载体。
这组诗词深植于中国文脉传统。七绝"要留文脉后人知"直承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鹧鸪天"此生只作文明使"化用王阳明"个个人心有仲尼"的担当;翻香令"恒共大江流"暗合苏轼"大江东去"的时空浩叹。在用典方面,五律"倾橐收秦月"取意李斯"泰山不让土壤",七律"一诺千金"典出季布,山花子"补残阙"呼应《尚书》"断编残简"。更可贵的是,马学林对传统的活化创新:七绝以"掌心罗"的现代语汇入诗,翻香令"垒就千"的口语化表达,使古典形式洋溢着当代生机。
通过这十首作品,马学林构建起古建收藏的文化诗学。他将郭荣林的具体实践升华为"文明守护"的象征:在物质层面,收藏家是"断碣残椽"的修复者;在精神层面,他是"文脉薪火"的传递者。七律尾联"此时必定续文明"的断言,将个人行为纳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天仙子结句"长燃薪火篇",则使山西的百亩展示园与华夏文明的长河形成同构。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诗词本身也成为文化传承的"椽梁"——它们以格律为榫卯,以意象为彩绘,构筑起一座通向传统的精神楼阁。
当我们在"万丈接云楼"的诗句中仰望,在"恒共大江流"的韵脚里沉思,马学林的词笔已超越对个体的礼赞,成为对所有文明守护者的致敬。这些文字如同郭荣林收藏的雕花木椽,在时光中静静诉说:真正的收藏,不仅是将古建移入博物馆,更是将文明种入人心;真正的诗人,不仅要书写当下感动,更要成为连接古今的那道"檐牙",在历史的风烟中,永远"再振宋风旌"。
作者:赵建仁,宁夏大学毕业,《中国葡萄酒杂志社》驻宁夏首席记者;《中国记录》通讯社副社长兼《中国记录》增主编;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副主席兼宁夏代表处主任;宁夏社会活动家,策划家。
2025年3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