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到北朝以来蓝田的人口变化
西晋灭亡以后,东晋退守江东,北方陷入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南北对垒,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
胡汉杂居,南北攻伐,对蓝田的人口影响很大。一方面,胡族入居蓝田,另一方面,汉民甚至胡族南迁。
东晋永和十年,即前秦皇始四年(354)二月,东晋桓温统步骑4万北伐关中,其别将京兆太守薛珍等攻上(商)洛,进击青泥。四月,前秦苻健遣子苻生、苻苌及弟苻雄等,率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墩以拒桓温。
二军接战,苻生杀桓温将应诞、刘宏。温军力战,苻生众散。五月,苻健又别使苻雄与桓冲再战于白鹿原上,为桓冲所破,苻雄军驻霸上。六月军退。苻健军又坚壁清野,恒温因军乏食,于是迁关中及白鹿原3000余户南归。这是蓝田因南北对垒第一次大规模流失人口。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姚苌称帝于长安,史称后秦。蓝田归之。义熙二年(406)秋,杨武安乡侯蓝田康循,率白鹿原氐胡数百家奔上洛(今商洛),太守宋林拒之,商雒人黄金等起义兵以掎宦,宦乃率众归罪,兴赦之复其爵位。(《册府元龟》卷二百三十 《僭伪部·褒赏》)这是胡族迁入白鹿原又欲南迁未成的一个例子。
后秦永和元年(416),宋将军沈田子与顺阳太守傅宏之各领别军出武关,屯据青泥。后秦姚泓率军数万,掩至青泥与沈军战,不利,死万余。后秦上(商)洛太守逃走,退居蓝田。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刘裕灭姚秦,关中复属东晋。九月,刘裕征关西民筑城于蓝田,南人思乡,故名蓝田城曰“思乡城”。
然而刘裕南归谋夺晋室,留下12岁的儿子刘义真及部分将领镇守长安,结果内乱。义熙十三年冬闰月,建称夏国的匈奴赫连勃勃攻取长安,以青泥路为南师要冲,派抚军右长史王买德置游兵于蓝田。翌年十一月,赫连勃勃将王买德与晋军战于青泥,晋败。其宁朔将军傅宏之、辅国将军蒯思、义真司马毛修之被王买德俘获,赫连勃勃即皇帝位于霸上,改元昌武。
夏国的建立,又使部分匈奴族入居白鹿原。今龙旗寨村和赫家村的赫姓原为复姓,即赫连,便是赫连勃勃班师回陕北,随从的一部分铁弗部匈奴留居白鹿原的结果。
宋裕北伐,也造成了一部分北人南迁。宋永初中(421),白鹿原康和村康穆率乡里同族三千多家进入襄阳的岘南,宋朝设置华山郡蓝田县,寄居在襄阳。由康姓后人相继担任华山太守率之。
北人南迁的结果,蓝田人口大规模流失。因此到了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蓝田就直接被并入灞城县。
进入北魏后,形势相对稳定,蓝田人口开始增长。于是到了太和十一年(487),复置蓝田县,将原划入灞城、山北县部分复归之。
永熙三年(534),因于谨有功,被为蓝田县公,食邑一千户。
西魏大统二年(536),封王悦为蓝田县伯,食六百户。
大统十七年(551),赫连达进爵为蓝田县公。
按北朝制度,开国公食县三分之一,侯伯食四分之一。从以上资料看,当时蓝田的人口,最少两千户,最多也就三千户。
随着人口的增加,北周天王元年(557),割京兆之蓝田,置玉山、白鹿两县,又置蓝田郡以辖之。后于建德二年(573),省蓝田郡,复蓝田县。并废玉山、白鹿二县入蓝田。是年并移治峣柳城(即今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