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历史人物“墓后”故事】
中华民族始祖母华 胥 氏 陵
文 / 张效东
【编者按】
在牛兆濂主纂的民国《续修蓝田县志》“土地卷・名胜古迹”条目中,重点记载了散布于蓝田大地的 31 座(处)历史名人陵墓,另有“古冢汇志”附录无名古冢24处。这些陵墓的主人,除了上古传说中的始祖陵尊卢氏、华胥氏二陵外,其余的或是帝后皇族、将相大臣,或是知名乡宦、地方名人,或是长眠于这块土地上的时代风云人物。每一座墓葬背后,都蕴藏着墓主作为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行为举止、丰功伟绩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他们的命运与所处时代息息相关,成为我们解读历史、探究地方文化的生动素材。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今这些墓冢,除了极少数几处,其余都已平毁不复存在。近些年,笔者抽暇实地考察了其中 10 余座(处)古墓葬的现状或遗址,同时广泛搜集、仔细梳理了古籍文献和史志中关于墓主人的记载,并撰写成文章。现在将这些文章陆续刊出,以飨读者,希望能带领大家一同探寻这些古墓背后的历史奥秘,重拾那些被时光掩埋了的“墓后”故事。
【文献记载】
北宋初期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蓝田为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记载:“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
”民国《续修蓝田县志》援引《陕西通志》记载,华胥氏陵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又援引《西安府志》记载,上古华胥渚,在县北三十五里,伏羲氏母居也。今有华胥沟、华胥窑、枯枣树、毓圣桥俱存。
华胥陵GPS定位图
【现地考察】
华胥氏陵位于骊山南麓、灞水北岸的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祭祀广场后侧(广场与陵之间隔有一排民房),
东经109°11’19”,北纬34°13’43”,海拔450米。
!据当地老人回忆,华胥陵为一体量庞大的封土高台,俗称“羲母陵”,约长80米,宽60米,高8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农业社饲养室用土和村民建房辟作庄基等原因,陵体被大量挖毁。现正在整修。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华胥陵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修中的羲母陵
【华胥简介】
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伏羲和女娲,其后代传衍出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氏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不断游徙,足迹遍布渭河流域,创造了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历代众多文献典籍记述,以及蓝田地区大量流传的华胥传说均表明,华胥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华胥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华胥传说】
感 应 受 孕传说华胥氏在雷泽游玩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好奇之下踩了上去,随后便有感而孕,生下了伏羲。《史记・补三皇本纪》中也有相关记载:“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即伏羲)于成纪。”蛇 身 人 首《史记・补三皇本纪》中描述华胥氏“蛇身人首,有圣德”。传说她的形象是人面蛇身,这一形象也与后来的伏羲、女娲形象相似,被视为中华民族龙图腾的起源之一。
西 迁 甘 肃华胥氏族在华胥之渚人口增长,粮食不足,华胥带领部落之民向西迁徙。一支居于华亭,本人带领的一支居于成纪(今属天水市),在那里发展新的聚落,并和当地土著氏族和睦相处,还发明了彩陶器,并派族人传授制陶技术。生 子 成 纪华胥怀孕数月后,带亲从巡察故地族民生活、生产状况,渡过渭水、泾水到达华亭,后达成纪。因劳累和临近产期,难以返回华胥渚,便在成纪生下儿子伏羲。后来,华胥再度怀孕,生下了女娲。返 居 蓝 田华胥在成纪居住一段时间后,留一部分氏族在此发展,本人带领一部分氏族先民沿渭水东返陇山以东。每迁徙开辟一处新地,都要留一部分氏族与当地民众融合,扩大族群,形成华胥族群新部落。最终返居于骊山南麓,即今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一带,华胥氏也终葬于此。
【猿乡圣陵】
始祖文化是蓝田地方文化中极为厚重的一页,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远古传说及遗存,即华胥传说和华胥氏陵;二是史前考古发现,涵盖蓝田猿人、新旧石器遗址等。蓝田是陕西境内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旧石器遗址25处,如 212 万年前的上陈古人类遗址、160 万年前的公王岭猿人遗址等;新石器遗址 31 处,如洩湖遗址、嘴头遗址、新街遗址等。远古时蓝田地形多样、气候温润、河网密布、森林茂密,为早期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也说明了华胥先民在蓝田的存在和繁衍发展并非偶然。
蓝田猿人的史前考古成果,与华胥传说彼此呼应、互相印证,一脉相承;“猿人之乡”的厚重底蕴与“华胥圣陵”的神圣庄严相互映照,共同彰显出蓝田作为早期人类摇篮、中华民族发祥地无可替代的地位 。
【文化内涵】
综合古典文献的有关记载,华胥氏族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有:止群婚、立媒聘、制嫁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状态,由血缘家庭转变为族外婚;造网罟(gǔ)教渔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以代绳结,创造了简单文字;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开始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易经》;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由此可见,华胥文化堪称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它生动展现了华胥时代先民们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创业历程,呈现出了中华史前文明的曙光。
【深远影响】
华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起源于古老的传说,历经岁月的洗礼,通过多种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对思想、文学、民俗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帝梦游华胥国我国战国时期道家经典《列子·黄帝》中,有一则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寓言。文中所述华胥国,是一个无统治阶层、民无嗜欲、不惧生死、人际和谐的理想社会形态。从文本细节看,明确强调华胥国“几千万里”远,“非舟车足力之所及”,需“神游”方可抵达,其虚构性与实证性遗存的华胥陵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则寓言与蓝田华胥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基因关联:从地理渊源而言,华胥国的命名显然根植于蓝田作为华胥故里的集体记忆;从思想维度考察,寓言中“顺天应道”“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与华胥文化“天人合一”“创制人伦”的文明特质高度契合;就文化象征意义而言,二者共同构建了虚实相生的文化空间——华胥陵以物质遗存实证华夏文明起源,华胥国寓言则以精神意象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永恒追求。这种“虚实互补”的叙事结构,恰恰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记忆与哲学思辨相融合的独特智慧。

“华胥引”及古典诗词中的华胥传统词牌中有“华胥引”,为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始创,它的得名可能与华胥传说以及华胥国故事有关。“华胥引”词作多用来表达一种如梦似幻、空灵悠远的情感,这与华胥传说中那种超脱尘世、宛如仙境的意境有相通之处。在我国唐诗宋词等古典诗词里,“华胥”“华胥国”“华胥梦”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反复出现,既代表了美好的梦境和理想社会,也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如:唐尧后兮稷契臣,匝宇宙兮华胥人。(王维)华胥真恐是吾乡。(陆游)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辛弃疾)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姜夔)呜呼斯世兮,何日成华胥。(爱新觉罗·弘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华胥文化影响深远,其中一个显著表现便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诸多传说。在九州大地,“女娲补天”“抟土造人”“兄妹合姻”等传说代代相继,经久不衰。在蓝田地区,同样留存着大量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例如“华胥窑”“女娲谷”“毓圣桥”“胭粉台”“衣胞石”“红盖头”等故事,以及拾旗寨、李华村来历传说等。这些传说承载着人们对华夏文明起源的深切追忆与崇高敬意,是对以华胥为代表的先祖们的深情缅怀与歌颂。它们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于加深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今,我县申报的“华胥传说”,已被确立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女娲补天【祭祀活动】华胥陵是中华大地上华胥氏唯一的一座陵寝,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每到农历二月二龙头节,当地都祭奠华胥并延续成俗。自2006年起,恢复了中断数十年的祭祀活动。如今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巳日举行的华胥氏陵祭祀活动,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缅怀华夏始祖、弘扬民族文化、祝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盛典。
【旅游景点】
由于时代久远,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与华胥氏陵有关的众多圣迹,如华胥渚、三皇庙、毓仙桥、毓圣桥、画卦台等,今已不存。现可参观游览的,除华胥陵和华胥祭祀广场外,还有以下几处:华 胥 窑位于蓝田县华胥镇宋家村村后半坡上,有窑洞五六间,传说是华胥氏生产伏羲、女娲的地方。原先在宋家村口还有 “毓仙桥”“毓圣桥”,相传是华胥氏在妊娠伏羲和女娲时所走过的桥梁。华胥窑前保留有清乾隆十一年(1746),蓝田知县石廷栋所立的一通纪念碑(复制品,原碑已残,现为华胥研究会保管),碑中镌刻“古华胥”三个大字,左右两侧分别刻有“伏羲兆娠”“皇帝梦游”。此遗址反映了华胥氏带领部族在蓝田华胥镇一带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远古华胥文化。华胥窑作为华胥文化的重要遗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也不断有华胥文化爱好者、研究者前来游览。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先秦史学会的调研组也曾到华胥窑进行调研。
华胥窑女 娲 谷位于红河下游的大裂谷,传说是女娲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女娲谷”。谷内有个大村叫“阿氏庄”,亦即“娲氏庄”,因为当地人把“娲”和“阿”都读作wō。女娲谷是闻名遐迩的风景胜地“华胥杏花谷”,黄土山谷的四周,散布着阿氏庄和苏家坪、上许、下许、甘峪等村落,种植有数千亩大杏树。其中阿氏村有 2800 余亩杏树林,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 170 多棵。古杏树形态优美,乌黑色的树干搭配粉色的杏花,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极具观赏价值和拍摄效果。每年3月中旬至4月初,漫山遍野的杏花竞相绽放,粉白相间的花朵将整个山谷装点得如诗如画,仿佛一片花的海洋,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女娲谷大杏”个大、汁饱、味浓,已成为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的驰名品牌。人 祖 庙人祖庙又名仁宗庙、人宗庙、人种庙,位于与华胥镇毗邻的临潼区仁宗镇骊山最高峰,海拔1302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淮阳人祖庙、甘肃天水人祖庙,并称为国内三大“人祖文化”圣地。人祖庙周围群山环抱,山岭逶迤。庙宇建筑古朴神圣,供奉的伏羲、女娲是华夏创世神话的核心人物,蕴含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最初的探索与敬畏。人祖庙周边有“磨合沟”“猴娃坡”等景点,流传有上古时洪水过后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繁衍华夏子民,和女娲在猴娃坡抟土造人等传说。
【诗联欣赏】
荣 察《三皇故景》【原诗】蓝岭东来绣岭前,乾坤万古旧山川。春风人在江湖渚,朴俗时还混沌天。画卦台荒留鸟迹,纪功碑断续蜗涎。行人驻马风光里,老树寒鸦咽暮蝉。
【作者简介】
荣察,号辋川,明代蓝田人,监察御史荣华之子,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曾任夏县知县、刑部员外郎、贵州布政司参议等,参与编撰了最早一部的《蓝田县志》。
【解读】首联 “蓝岭东来绣岭前,乾坤万古旧山川”:描绘了三皇故地的山川形势,蓝岭(秦岭)从东方蜿蜒而来,与绣岭相连,山川依旧,亘古不变,营造出一种悠远、宏大的历史氛围,暗示着这片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颔联 “春风人在江湖渚,朴俗时还混沌天”:遥想在那远古混沌时代,春风吹拂着华胥渚,社会风俗一派古朴自然。此联通过遐想,表达了对三皇时代淳朴风俗的向往和怀念之情。颈联 “画卦台荒留鸟迹,纪功碑断续蜗涎”:具体描写三皇故地的古迹。伏羲画卦台已荒废,只有鸟迹留存;华胥纪功碑也已断裂,上面布满了蜗牛的涎迹。这些描写突出了古迹的荒凉破败,暗示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曾经的辉煌如今已成为一片废墟,令人感慨万千。尾联 “行人驻马风光里,老树寒鸦咽暮蝉”:行人(即作者)在此驻马停留,眼前是老树、寒鸦和暮蝉。老树象征着古老和沧桑,寒鸦和暮蝉的叫声增添了凄凉的氛围。此联以景结情,将诗人对三皇故地的历史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融入到这萧瑟的景色之中,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惆怅。
总结 《三皇故景》是一首描写三皇故地遗迹、抒发思古幽情的诗作。通过对三皇故地的山川、历史、古迹和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远古华胥时代的缅怀之情,以及对历史变迁、时光流转的深刻感慨。
牛兆濂《羲母庙联》
【联文】上联 史册传华渚发祥,溯卦爻书契由来,即今俎豆乡邦,报本之中有报本;下联 祀典著尼山启圣,矧草昧文明未辟,从此胚胎至道,开先自古又开先。【译释】上联 史书记载华胥渚是文明发端之地,追溯了八卦、文字、契约的起源;如今在这片故土举行祭祀,既是对根本的报答,更是对文明源头的深切尊崇(即不仅是普通的祭祖,更有着对文明源头的敬重)。下联 祭祀典籍记载孔子在尼山开启圣学,何况在文明蒙昧未开之时,华胥文化已孕育至高之道;自远古以来,这里既是文明的开端,又持续开创着新的源头(强调其不断传承和开创的重要意义)。总结 这副对联高度赞颂了华胥文化对于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意义,将羲母庙所承载的华胥文化,视为中华民族之根,并赞赏其对于中华文明具有不断延续和开创的深远意义。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伏羲女娲帛画【参考文献】《太平寰宇记》《山海经》《太平御览》《竹书纪年》《陕西通志》【阅读链接】
张效东|燕子冢名人墓后故事
张效东 | 蓝田“墓后”故事 · 支家沟汉墓
张效东 ∣ 蓝田“墓后”故事 · 县城北关荆轲
墓
张效东 ∣ 蓝田“墓后”故事·贵人垞
张效东 | 蓝田“墓后”故事 · 晚唐名相卢鈞墓
张效东 | 蓝田“墓后”故事 · 乱世才女蔡文姬墓
张效东 | 蓝田“墓后”故事 · 老冢湾村的秦昭襄王陵
张效东 | 蓝田“墓后”故事 · 初唐枭雄李密墓
本期编辑:王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