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孰龙孰猪
憨子
韩愈有诗《符读书城南》道:“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意思是说:两家的孩子,生下来一样灵巧聪明,年岁稍长,在一起玩耍嬉戏,就像一群没有差别的鱼一样。到了十二三岁,各人显露出来的气质和才华就渐渐有了差别。到了二十岁,差别变得更大,就像清沟与污渠的差别。到了三十岁,人已长成,区别就像龙和猪。·····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两个渐行渐远的学生。这两个学生,一名管宁,一名华歆。
一.少年割席
某一天,学校上劳动课,管宁与华歆两个学生一起锄地,锄着锄着,忽听咣当一声,管宁的锄头下竟然锄出了一块黄金,泥土间露出黄灿灿的金光。对这块黄金,管宁视而不见,继续平静地锄地。华歆就不同了,捡起来搽去上面粘的黄土细细查看,惊奇的大叫“黄金”!
华歆拿着金块叫管宁看,可管宁理也不理他的继续锄地。华歆讨了个没趣,也许是不好意思了,也许是认为不可能是黄金吧,反正面对管宁的冷漠,他几不好意思,就把那块黄金扔了,继续跟着管宁锄地。
那金块是不是真的黄金我不知道,也没办法考察,但《世说新语》里直接认定就是一块黄金。想想看。锄地锄出了一块黄金,这对还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几率简直堪比银河系西外飞来的馅饼落到你手上,其诱惑力嫑说有多大了!放到我也不知有多高兴了,所以我很理解华歆,对管宁就难以理解了。觉得他要么就是个人间异类,要么就是道德怪人。或者,这个故事就是瞎编的吧?
又一日,老师大概是有事外出,留下学生自习。可这个时候,外面忽然开道锣响,吆吆喝喝的有大官坐桥从学校门前经过。对了,这大官外出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显摆是圣朝的传统,只是那时人没有汽车,所以就没有警车开道,陪同车辆扈从,但古人自有古人显摆的办法,那就是前面若干面铜锣敲击,后面紧跟着高举写着斗大的“回避”大牌差役,还有齐声吆喝“闲人闪开”衙役,然后是八台大桥抬着的“老爷”忽闪忽闪。悠哉悠哉。当然敲锣、随员、抬桥人的多少因官职的大小也有不同,官越大越多。那一天也不知道经过的官员有多大,反正热闹声让学校里的孩子们没法安心学习了。这华歆就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那大官及其扈从队伍过去了才回来。回来就回来吧,可这华歆意犹未尽,绘声绘色的给管宁描述那官员的威风,表现出相当羡慕和向往的表情。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小孩子嘛,羡慕威风八面的官员实属正常,君不见当今有多少人争着抢着头削尖着向官场里钻,但小学生管宁不一样,他讨厌华歆的势利,很不耐烦地掏出随身带的刀子把两个人同坐的席子划开,生气的说到:“我们断交!你不再是我的朋友!”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割席断交”故事。
断交就断交,割席子子干什么?原来,东汉时的孩子上学不像今天,教室里是“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他们是席地而坐,面前摆一个几。几相当于今天的课桌,大概与今天的茶几差不多高低,只是没有今天那么洋气,这是用来放书阅读和展纸写字的。竹篾或草编的席子往几后面一铺就是座位,相当于今天的板凳,学生就“跽”(跪坐)在席子上学习。管宁与华歆两个人共坐一张席子,管宁用刀把席子划开表示绝交,大约就像今天同桌的孩子闹翻了,在课桌与凳子上刻画一条“楚河汉界”。
史书上说的是割席断交,且传送极广,我还是孩提时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大人讲完这个故事后总不免夸奖管宁学习专心认真不受干扰,也有说管宁清高有道德的,“道不同不相与谋”,但后一种说法我根本不懂。当时我总以为两个人就此绝交了,但长大了看故事出处,才知道《世说新语》说了“割席”就没有下文了。在大些读《三国志》,发现这两个人不但没有绝交,相反关系一直非常好,华歆至死都想为管宁某个一官半职,这有点像春秋时期的管鲍之交。我想,大概率是娃娃的话有效期就是两小时,管宁华歆并未断交。当然,也许是华歆被管宁感动了,向管宁承认错误了,表示以后像管宁一样专心努力学习,两人关系就恢复正常了;也许是两个人都长大了,对儿时的割席断交感到好笑,就像今天的某些人,小学时闹翻了,划出“楚河汉界”表示互不往来,长大了却还是两小无猜的好朋友一样。
但,两个人还是分道扬镳了,虽然没有相忘于江湖。
二.华歆飞黄
按照《三国志》,这学生时代羡慕过境官员威风八面的华歆最终是“心想事成”,实现了儿时的理想,甚至做了更威风八面的官儿。
必须承认,华歆是很有能力的学生。他的飞黄腾达固然有时代机遇的成分,但根本的还是靠自己的真本事。
长大的华歆曾被推荐为孝廉,由朝廷授予郎中一职。汉灵帝死后,辅政的大将军何进闻名调华歆入京,授以尚书郎之职。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将汉献帝迁到长安时,华歆看出董卓心术不正不会长久,不愿与其为伍,从蓝关翻过秦岭去了南阳。 当时控制南阳的袁术留华歆帮他做事,华歆觉得袁术靠不住另走他乡,这两个人后来果如华歆所料,足见华歆有识人的本事。华歆离开袁术后恰好汉献帝派太傅马日磾安抚关东(函谷关以东),马日磾遂召他做掾属。之后,献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孙策占领江东后,华歆过江投靠孙策,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且年长于自己,故此待以上宾之礼。 孙策死后,曹操以献帝名义召华歆至许昌任职。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华歆认定曹操比孙权有前途,就对孙权说:“您因为能遵奉皇帝之命,这才能与曹公结下友谊,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岂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这不是好办法。”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送他入京。华歆得到曹操的赏识,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从此华歆就成为曹魏的股肱之臣。
看看吧,华歆的这一系列的跳槽谋职,不但说明他真有本事,更说明他善于挑选“明主”,这在乱世中尤其是一项重要本领。跟对了人,就算是鸡犬也能升天,跟错了人,即使千里马也会被宰杀成案板上的食材。
孔子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华歆大约少时与管宁相处,深受管宁影响,典型的就如那次拾金而又抛金,所以这华歆在做官任上还算清廉,这在三国乱世尤其难得。史载,华歆在豫章太守任上,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以至于扬州刺史刘繇死了,整个扬州民众共推华歆为刺史。在曹魏期间,华歆表现更为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接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今天大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而很不计较。”故此,曹丕特别拿自己衣服赏赐华歆,并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
华歆最为人诟病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建安十九年(214年)所谓“衣带诏”事件之后,华歆作为御史大夫郗虑副手,奉曹操令带兵进入皇宫搜捕伏皇后,这按传统社会道德是犯上作乱,属大逆不道。当时伏皇后藏到夹墙里,华歆全然不顾君臣之礼,宁是亲手将其牵出献给曹操。
第二件事,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华歆以汉帝名义持节授曹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绂。 曹丕拜华歆为相国,封安乐乡侯。同年冬,华歆带头与魏国公卿共劝曹丕取代汉献帝即帝位。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因为废立有功,曹丕改华歆为司徒。
按照圣朝主流意识与儒学传统,曹操父子作为篡逆的奸雄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华歆也因为附逆助纣为虐同样遗臭万年。
飞黄腾达也罢,遗臭万年也罢,华歆毕竟飞黄腾达了。但飞黄腾达了的华歆始终没有忘记他那个贫困潦倒的老同学管宁。
曹丕即位初期,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特立独行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皇太子曹叡即位,封华歆为博平侯,同年十二月又改任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
太和五年十二月戊午日(232年1月30日),华歆病世,享年七十五岁 ,曹魏为其谥号敬侯。“敬”的含义主要包括夙夜警戒、夙夜恭事、象方益平、善合法典。这算是对华歆极高的评价。
三.管宁潦倒
如果说华歆一生是飞黄腾达,管宁则应为一生贫困潦倒。
与华歆的官场之路不同,管宁在乱世中采取了隐匿不仕,退而独善其身的做法。
黄巾大乱以后,从中原到江南。到处都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管宁听说辽东安宁没有战事,就与朋友邴原、王烈等避祸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度知道后亲自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谢绝公孙度的聘任,选择居住在山谷中以教书为业,颇受人们爱戴。曹操执掌汉室大权之后征召管宁,其时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有割据辽东称王之心,想要让管宁辅佐帮助自己,就截断诏书,但最后还是害怕管宁不敢明说。可见管宁如何受到敬畏。
黄初四年(223年),已经是曹魏司徒的华歆向魏文帝曹丕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辽东征召。管宁担心公孙后人争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渡海回到北海郡。后来果如管宁所料,公孙康之子公孙渊袭夺其叔父公孙恭之位,最后蛇鼠两端、反叛曹魏,僭号称王,被司马懿攻灭,辽东人死亡上万。 管宁返乡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管宁在辽东,有三十多年,迁居北海后仍以耕读教书为业。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于十二月改任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于是曹睿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管宁依然坚持不受。曹叡又下诏给青州刺史,命令青州官员“奉诏按礼节遣送管宁来京都,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厨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闻。”管宁再次自称草莽之人并上疏辞让。
从黄初(220年—226年)年间到青龙(233年—237年)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但管宁始终不为所动。
想想看,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中好的把当官“治国平天下”作为奋斗的目标,差的把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作为目标,就连孔老夫子也都为求个一官半职的“忙忙如丧家之犬”,可这管宁缺硬是把送来的官位弃之如撇履,也算是奇人一个了。
正始二年(241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都向曹魏第四代传人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管宁,但礼聘官员到达时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对管宁的辞世,陈寿在其《三国志》中写道:“宁之亡,天下知与不知,闻之无不嗟叹。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一个无官无权、无财无势的人逝去,能让天下人为之“磋叹”,管宁值了。
至于管宁为什么宁可为陋巷贱民,不做朝廷卿相,大文豪苏轼说的也许在理。他认为管宁视曹操父子,就是真正的“穿窬斗筲”之徒,即气度狭小,见识浅陋,鄙陋苟且的人,自己既不能为其所用,岂可让其得而杀之,于是只能避居以自保,这比荀彧荀文若、孔融孔文举见识高得多了。
四.后世评价
管宁与华歆这两位同学,一走官场之路,飞黄腾达,位极人臣之最,贵也富也;一走独善之路,怀宝遁世,穷而不改其志,雅也贤也。这是两个极端的典型。陈寿著《三国志》,在二人传后做了言简意赅的评价。他说“华歆清纯德素”,“一时之俊伟也”。说“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貌甚恭,言甚顺,观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因其事而导之于善,是以渐之者无不化焉。”
陈寿是当时人,又为晋臣,晋承魏而立,对华歆的评论自然应该正面,但后来者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比陈寿晚些时候的晋代史学家孙盛就这样说华歆:“既没有守志退隐的风范,又失去作为人臣应该有的节操,因而醉心于邪儒之说,结交肆意妄为之徒,接受卑鄙者的官位,名节坠堕於当时。……其罪恶真是太大了! ”
同席而坐的两个孩子,长大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毛宗岗把原因追到少年时期:“像华歆这样的名人,助奸雄曹操为恶至于如此之严重,究其最初的原因不过为没有忘记名利荣誉之心。拾金而观之,是没有忘记利益,见乘大桥的官员而视之,是没有忘记荣誉。这些贪慕荣誉利益的思想,后来就演变结党助恶的行为。管宁厌恶他而割席分坐,却预料不到他后来能变成这样? 若论华歆的行凶,就像是虎头豹头一般的凶恶;若论华歆作为曹操的爪牙,就像是驯养的狗头马头一般的听话。 因为开始的恶习不改,以至于助纣为虐。追究他们舜、跖一样的差距原因,就只在读书时拾金的那个时刻。”
当然,时代在变迁,人的思想也在随着变迁。站在今人的角度,以今人的道德考量,对华歆与管宁谁是龙谁是猪的看法也许会异于古人。对此我不加评论,读者尽管自己评之。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执行主编,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退休后精力转向文学方面,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