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搬来的学校》
文:晓梦(青海)
曾经那匹曾经穿越草原的黑色马匹,它的身影如今已融入岁月的长河。然而,它所承载的并非只是简单的岁月痕迹,更是草原上孩子们稚嫩梦想的载体。马背上的学校,作为最淳朴的教育源泉,已经深深烙印在的记忆之中。
在那遥远的时代,草原上并无平坦的通途,然而,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之路,大人们却用信念与坚韧铺就。他们不畏山高路远,将教室从山坳移至山脚,每一砖一瓦、每一桌一椅,都凝聚了他们的辛勤与希望。这所学校,如同一颗种子,在广袤的草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虽然这所学校规模不大,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却十分厚重。这所学校的历史就像一部丰富的长卷,记录着草原上的变迁与希望。当老师们踏着朝阳、行走在草原上、翻越山路的那一刻,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照亮了他们的人生之路。那是希望的开始,是梦想的启航。
今天回望,我们见证了它的成长。学校的每一张桌子、每一块黑板都承载着一段记忆,见证着每一份努力与坚持。那些年,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学会做人、懂得感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这所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场所,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地。它传承着信仰的故事、传承着牧民们的智慧和勇气。它教会了孩子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梦想、如何感恩生活。
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体验生活的机会,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让我们回忆着童年稚嫩和欢乐。
在这所学校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与付出。它是马背上的故事、是岁月里的坚守、是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它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传奇。它将会永远传承下去,照亮更多的未来之路。
岁月流转,这所学校见证了无数感人的瞬间。那些曾经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如今已经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他们有的成为了医生,有的成为了教师,有的成为了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这所学校的培养和教诲。
如今,这所学校依然在恢复了原样。为转海转山转佛塔的虔诚者们提供住宿,有休闲娱乐活动,唱歌,跳舞,还可以自己烧茶做饭,还可以烧烤等等。大人和小孩子可以体验做藏传佛教的搽搽模型制作。
这所学校还积极开展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他们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文化交流等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所依赖的学校仍旧为众多群众提供了无数温暖和关爱的场所。无论远近的人们前来参佛祈福,或是闲暇时刻追求快乐的成人们与孩童们,它都是不可或缺的服务载体。从学校的背景之深厚、功能的多样之中,可以明显看出,这里已然成为一个温暖的集体活动的聚集地。
如今,学校作为教育与公益活动的发起方和参与方,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磨练了意志。他们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文化交流等,这样的经历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学校永远是个温馨的大家庭。
作者简介:
晓梦 尚生存;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人,医务工作者,喜欢闲暇时读书、写作,喜欢用文字抒写自己的心情。海北州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作家文学》签约作家、《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中国爱情诗刊》在线诗人,终身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