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禁毒防线,点亮生命之光》
——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新闻媒体推介会纪实
文:袁德礼,摄:王扣贞
3月28日,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共和新路祥腾财富广场8楼的会议室,一场心系公益、共筑禁毒防线的新闻媒体推介会在这里热烈召开。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携手全国多家知名媒体,共同为禁毒事业发声,为社会的和谐美好贡献力量。
上午十点,推介会准时开始。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满秀才以他一贯的严谨与热情主持会议,他的声音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坚定。单耀晓理事长致开幕词,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媒体朋友的感激与期待,感谢他们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下禁毒事业的点点滴滴,将禁毒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与会媒体阵容强大,中国禁毒报、新民晚报、法治报、劳动报、上海电视台法治天地频道、上海教育电视台等融媒体记者齐聚一堂,他们带着对禁毒事业的关注与热情,准备将这场推介会的精髓传递给千家万户。
会上,各位媒体记者围绕禁毒宣传的难点、堵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渠道、图文并用增强宣传效果、深入挖掘禁毒志愿者故事等建议。这些智慧的火花在会议中碰撞、交融,为禁毒宣传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市禁毒办、戒毒局相关领导的出席,更是为这场推介会增添了厚重的色彩。他们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禁毒事业的坚定决心和无限期望,激励着每一位在场的人为禁毒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推介会的尾声,我作为城市导报记者,有幸分享了自己与满秀才秘书长28年的交往经历,以及自己对《拾星者:康复同伴禁毒志愿者的故事》一书的深刻感悟。我深情地说道:“‘毒难戒,戒毒难’,但正是有了这些康复同伴禁毒志愿者的存在,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毒瘾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社会的关爱与支持,就一定能够走出阴霾、重获新生。”
《拾星者》一书,以14位成功戒除毒瘾并走上助人之路的康复同伴禁毒志愿者的真实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从沉沦毒海到重新融入社会的蝶变之路。这些故事,既是个人的救赎史,也是社会的警示录。它们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坚韧与美好。
书中的志愿者们,他们曾经迷失、曾经痛苦,但他们在戒毒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方向。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戒毒虽然艰难,但只要有爱、有希望,就一定能够战胜毒瘾、走向新生。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迷失在毒品深渊中的人的心灵。
这场推介会,不仅是一次媒体与禁毒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禁毒事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禁毒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与信念。
我在新闻推介会讲道:我认识满秀才秘书长巳有28年,那时他担任上海市未成年劳教所所长,党委书记,他特邀世上第一位盲童作家袁靓给少教所学员作《自强不息写人生》演讲,受到意想不到的奇效。现在宣传报道禁毒所这是我的天职。
让我们携手共进,全力共筑禁毒防线,用爱与希望点亮每一个迷失在毒品深渊中的生命之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会者一致表示:共筑禁毒防线,携手共同奔向人类的春天。
我读《拾星者:康复同伴禁毒志愿者的故事》这本新书H
文:袁德礼
“毒难戒,戒毒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毒并不是不能戒。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拾星者:康复同伴禁毒志愿者的故事》(以下简称《拾星者》)一书,就以“口述”方式,记录了上海14位成功戒除毒瘾并走上助人之路的康复同伴禁毒志愿者的真实故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生动的戒毒教科书,也是中国禁毒/戒毒史的缩影。通过14位志愿者的亲身经历,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毒品的危害、戒毒的艰辛以及助人自助的力量。
巜拾星者:康复同伴禁毒志愿者的故事》蔡屹,叶雄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一部鲜活的戒毒教科书
《拾星者》中的14位志愿者,既有吸毒史长达十余年、二十余年的“老病号”,又有涉毒半年有余的“新人”,他们从不同层面、视角讲述了自己与毒瘾斗争的真实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条从沉沦毒海到重新融入社会的蝶变之路。可以说,书中14位志愿者的故事既是个人的救赎史,也是社会的警示录。
书中详细描述了志愿者们如何一步步陷入毒品的深渊。无论是出于好奇、压力,还是社交圈的影响,他们的故事揭示了毒品对人性的侵蚀。毒品不仅摧毁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让他们失去了家庭、事业和尊严。这些真实的叙述让人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也让人反思社会环境对个体选择的影响。
戒毒的过程充满了痛苦与挑战。志愿者们在书中分享了他们在戒毒过程中经历的生理痛苦、心理挣扎以及外界的歧视。然而,正是他们的坚持与努力,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以及社会工作者们的理解与包容,最终让他们摆脱毒瘾的束缚。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志愿者在成功戒毒后,并没有选择隐姓埋名,而是主动走上助人之路。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禁毒社工的“宝贵财富”,就是曾经令他们痛不欲生的“亲身经历”。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加入康复同伴禁毒志愿者队伍,希望借此帮助更多的毒瘾者。这种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更是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
二、一部新形态毒品史
《拾星者》不仅是一部个人戒毒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新形态毒品史。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最初沾染的毒品各不相同,既有改革开放之初流行的“白粉”海洛因,也有21世纪以来泛滥的新型合成毒品“冰毒”,还有各种形式各异、效果不一的毒品。这些不同种类的毒品,滥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毒效和危害各异,但它们对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乃至社会稳定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书中志愿者们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毒品问题的窗口,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识毒防毒,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勇敢地对各类毒品“说不”。同时,书中志愿者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毒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而《拾星者》正是通过个体的真实经历,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三、一部新视角戒毒史
《拾星者》还从志愿者的视角,记录了我国戒毒模式的变迁与演变。
1990年至2020年的三十年间,我国禁毒政策和戒毒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书中志愿者们的故事,尤其是他们戒除毒瘾的过程,可以作为管窥我国禁毒政策和戒治模式的一个独特新视角。从这些故事中,读者既可以注意到早期劳动教养制度的影子,又可以看到强制隔离戒毒方式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看到当下以人为本的综合戒治新模式。这些独特的记忆和记录,为更好地理解、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戒治模式和方法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这些志愿者故事还为读者认识上海戒毒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个窗口。14位志愿者积极推动的康复同伴禁毒志愿者活动,正是上海地区戒治模式创新改革的重要举措。他们从零起步,边做边完善,逐步建立了以循证社会工作为基础的同伴教育“上海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康复同伴的亲身经历,帮助其他毒瘾者走出困境,不仅提高了戒毒的成功率,还为社会提供了正能量,也为未来的戒毒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可以说,该书不仅是一部以个体体验为主的戒毒史,更是一部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作品。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向读者普及了毒品的危害、戒毒的艰辛以及助人自助的力量。同时,书中志愿者们的助人精神也为社会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禁毒工作中。
《拾星者》还是一部充满力量与希望的作品。这14个曾经在人生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搁浅在滩涂上的“海星”,被怀有善心的同伴拾起,在爱心的浇灌中成长、蜕变,不仅重获新生,还成为“拾星”的人。他们用信念点亮了自己的生命,也为无数迷失在毒品深渊中的人指明了方向。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问题、关注人性光辉的读者细细品读。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8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