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天空低垂,细雨如织,轻轻地、悄悄地落在心头,仿佛是大自然也在与我们一同缅怀那段逝去的岁月和那位永远留在记忆中的朋友——王生云同学。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他已离我们而去近三年,但在我心中,那份对他的思念却如同这连绵不绝的春雨,愈发深沉,愈发浓烈,仿佛他从未真正离开过。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我戴着湘潭舅舅特意为我挑选的晴雨帽,在校园里悠哉游哉地走着,那顶帽子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就在这时,王生云,那个总是笑容满面、聪明伶俐的男孩,带着几分好奇,几分羡慕,向我走来。他提出想借我的晴雨帽戴几天,那一刻,我心中虽有不舍,但想到我们之间那份无价的友谊,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而,几天之后,当我得知那顶承载着无数欢笑与回忆的晴雨帽不慎被他摔破时,心中难免泛起一丝失落。但当我听到他父亲讲述生云如何对那顶帽子爱不释手,如何在朋友面前骄傲地展示,又如何因一时的疏忽而让它遭受了“不幸”,我的心中不仅没有丝毫责备,反而涌起了一股暖流。那是对友情深深的感动,对生云那份纯真无邪、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的深深怀念。
我们的友谊,始于那个青涩的初中时代,那时的我们,仿佛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和梦想。生云每天需要徒步近四公里的乡间马路往返学校,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都从未见他有过一丝退缩。他总是那么乐观,那么坚韧,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宠儿,更是我们心中的骄傲和榜样。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一起在教室里讨论难题,一起在放学路上分享着彼此的小秘密和大梦想。那些日子,简单而纯粹,却成了我们青春中最宝贵的财富。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人生征途。生云通过复读,考入了心仪的化工技校,而我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应征入伍,成为了保家卫国的战士。虽然距离遥远,但我们的心却从未分离。直到有一天,电话那头传来了那个熟悉而又久违的声音,是生云!他告诉我,他在深圳创业,已经小有成就,那份低调与谦逊,让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骄傲。他提议组织一次同学聚会,让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们能够重逢,共叙旧情。我激动不已,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只为找到那些失联已久的同学,只为那一场期待已久的相聚。
聚会那天,华瑞酒店的大会议室里,灯火辉煌,欢声笑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青春时代,畅谈着各自的人生经历,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生云作为这次聚会的组织者,他的细心与周到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特别是2006年的那个夏天,当我因碧利斯台风被困在广州火车站时,是生云伸出了援手,邀请我去他的工厂暂避风雨。那是一家虽小却充满生机的电器加工厂,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他的用心与智慧。看着他熟练地管理着工厂,体恤着每一位员工,我更加坚信,未来的他,定能在商海中乘风破浪,成为一位杰出的企业家。
然而,命运却对我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那个冰冷的消息传来,告诉我生云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时,我如同遭受了晴天霹雳,整个人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我无法接受,那个总是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他,就这样突然间消失在了我们的世界里。那些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那些欢声笑语,那些共同追逐的梦想,都成了我心中最痛楚的回忆。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里,我再次想起了王生云同学。我想起了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那条乡间小路,那条路上洒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我想起了那顶被摔破的晴雨帽,它见证了我们友情的纯真与无私;我想起了那次难忘的同学聚会,那些珍贵的相片与视频,它们定格了我们青春的模样,也记录了生云最后的笑容。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他的笑容,他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细雨纷飞的清明,我愿化作一缕轻风,穿越时空的阻隔,轻轻拂过生云的墓碑,告诉他: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世界如何改变,你永远是我们心中最亮的那颗星,你的友谊,将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房。愿你在天堂安息,愿我们的友谊,如同这永恒的春雨,永不消逝。
作者简介∶杨新华,乡村资深高级教师,中共党员,现任君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爱好文学,爱好摄影和古典诗词。曾在《湖南写作》《九州散曲》等刊物和网络平台发表古体诗词,现代诗歌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