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草菇”正香
刘清仙
我们莆仙人一向讲究饮食,尤其是那些与时令节气相伴的美食往往更令人垂涎,也好像有了美食的点缀,节气才更显圆满。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当下最应景的美食——清明粿(我们当地习惯称之“草菇”)。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杏花细雨,万物生长,气清景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不经意间已蔓延开来,为大地铺上一层毛茸茸的绿地毯。此时,有一种小草也会悄然生长,三月中旬左右,田野里,到处都有它的影子。我们本地人叫它“草菇曲”或“清明草”,学名换作“鼠曲草”。这种草全身上下覆着一层细腻的白色绵毛,它的叶子形如菊叶而小巧玲珑,一年一度,以草本之姿,静静生长。清明前,是“清明草”的最芳华的时候。那叶子绿的鲜嫩,仿佛能掐出水来,一簇簇黄黄的小花在枝头绽放,一朵朵俏娇可人,香气扑鼻,全身散发着浓郁的春天气息。
制作“草菇”的第一步,便是去绿色的田野里采摘“清明草”。提着篮子,漫步在春光明媚的田野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采摘时要挑选鲜嫩柔软的,如果黄花开得特别灿烂的,反而不好,因为那意味着错过了食用最佳时机了。
第二步,将采摘的回来的“清明草”清洗干净,然后摆在大竹筛里,放在太阳底下晒。春光明媚,两三天就可以了。
第三步,将“清明草”捣烂,以前都是用手工捣烂,现在有了机器,直接拿去加工,分分钟就碾成粉末。这时也要把糯米粉准备好。
第四步,把草粉和糯米粉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后再揉一揉,揉到有点弹性就可以。这时要注意三者的比例,水也不能太多,如果太稀就做不成型。
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开始搓“草菇”啦。有的人直接搓成圆形的,也有的人用红团膜印印成红团形状的,还有人用乌龟形状的膜印印成乌龟形的。更有人随性而行,搓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然后把洗干净的芭蕉叶剪成稍比“草菇”大点的小片,垫在“草菇”下面,一方面可以防止粘屉,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芭蕉叶特有的清香。然后,把印好的“草菇”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屉里。
最后一步便是上锅蒸。当然要用柴火灶哦。此时火烧得正旺,锅里的水也已经沸腾了。把笼屉放在锅上,一般一次蒸两屉,把锅盖盖紧。大约蒸个十五分钟,就能闻到“草菇”特有的清香,烟雾缭绕的厨房中氤氲着春天的味道。这时就可以出锅了,一打开盖子,热气腾腾中的“草菇”亮晶晶、水灵灵,清香扑鼻,浑身通透。
放置冷却一会儿,颜色会慢慢发生变化,青绿色逐渐变成墨绿色,一只只“绿龟”码放整齐,颇为壮观。小孩子早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往嘴里咬,“好香,好甜!”糯、绵、软、香,似乎都不能恰到好处地形容“草菇”的美味。你一定要亲自品尝一口,才知“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见”的滋味。
当然,每个人口味不同,需求也不同,就连“草菇”这个最传统的美食也在不断变化中。有的人喜欢重口味就多加些草粉,有的人喜欢清淡点就少加点。有的人喜欢甜食就做成甜的,有的人喜欢咸的就做成咸的。还有些人喜欢在里面加些馅料,豆沙、花生糖、肉松、蛋黄等。如此一来,“草菇”就有点像月饼了,只是颜色不同罢了。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四月的清明,空气中弥漫着悠悠的春愁。清明,是祭祀的节日,是扫墓的日子,我们总会怀着无限哀思,借着“清明粿”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同时奉上祭品,鸡鸭、猪肉、花生等样样俱全。如今,还随时代潮流,有的添上白酒、啤酒、凉茶、香烟等,看来我们的祖先也要与时俱进。然而,无论祭品如何变化,“草菇”,总是必备的。这是一代代血脉亲情的守护与延续,是生而为人最朴素的孝与道,也是游子心中一份温馨的牵念。
春天如此美好,一路拾撷绿肥红瘦,边品味清甜的“草菇”,春天的芬芳便沁入心脾,永远与你相伴相随。
作者简介:刘清仙,福建省莆田市作协会员、仙游县作协会员。闲暇之余,喜欢涂鸦几行小字,记录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