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十七
东北打前站
李 皓

1937 年,战火纷飞,山河破碎。吴伯箫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转眼间,到了 1945 年,吴伯箫在延安已然度过了 8 个年头。这 8 年,他见证了延安的坚韧与成长,也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家庭的温暖。
妻子和儿子光琦来到延安快4 年了,长女吴海妮又在 3 月的春光中降临,为这个小家增添了无尽的欢乐,让这个原本 3 口人的家庭变成了温馨的 4 口之家。
8 月 15 日,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延安瞬间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人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吴伯箫也同大家一样,心中满是喜悦与感慨,这胜利的背后,是无数先烈的牺牲,是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成果。
日本投降后,组织上安排吴伯箫到延安大学任教。他站在讲台上,将自己的知识与革命的理想传递给年轻的学子们,希望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栋梁之材。
然而,革命的事业如奔腾不息的洪流,时刻需要人们奋勇向前。1946 年 1 月,吴伯箫又接到命令,一路行军北上,前往张家口的华北联合大学,担任中文系副主任。
路途艰辛,寒风似刀割面,但吴伯箫心中的信念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从未熄灭。在华北联合大学,他致力于教学与学术研究,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可仅仅过了半年,1946 年 6 月,一纸调令又将他带向更远的地方——东北佳木斯,担任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兼图书馆长。
这一路,吴伯箫辗转多地,乘坐过卡车、牛车,也徒步走过漫长的道路,甚至还搭乘过火车,横跨八省。一路上,满目疮痍的大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但他的目光始终坚定地望向远方。直到 8 月,他才终于抵达佳木斯任职。
在东北大学,吴伯箫迎来了更为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在党的领导下,东北大学肩负着继承和发扬延安大学办学经验与革命传统的使命,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构建毛泽东所指示的“新型东北大学”,为解放区建设和全国解放培养大批急需人才。
从 1946 年到 1948 年夏,学校如同在波涛中奋勇前行的航船,五年三迁校址,从佳木斯到吉林,再到长春。吴伯箫始终冲在前面,跟着打过三次前站。每一次迁徙,都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次比一次新鲜,因为每到一处新的地方,都要面临全新的环境与挑战;一次比一次繁忙,要安排师生的生活、筹备教学设施;一次比一次紧张,因为解放战争的形势瞬息万变,他们要在动荡中为学生们撑起一片求知的天空。
1948 年 7 月,东北局做出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并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并,依旧定名为东北大学。1949 年 2 月,长春大学、沈阳东北大学以及长白师范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的教职员与学生,也全部合并到东北大学。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吴伯箫越发忙碌,他不仅要协调各方工作,还要关心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
1949 年 7 月,学校又从吉林市迁到长春市。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对教育事业愈发重视。1950 年 4 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
1951 年,吴伯箫又一次听从组织的安排,调任沈阳东北教育学院(1953 年改为沈阳师范学院,后又改为沈阳师范大学)副院长、总支书记,并亲自为学校挂牌。站在新学校的门口,望着崭新的校牌,吴伯箫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年,他在东北这片土地上辗转奔波,为教育事业打前站,见证了一所所学校的成长与变迁,也看到了无数年轻学子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知道,自己的努力与付出,都化作了国家发展的基石,而他也将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为祖国培育更多的希望之花。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