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晖映初心,离岗志不休
一一退休老干部李振华先生新作《心路》读后
作者:陈希文
在时光长河的照耀下,有一位退休老干部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的一生,是一部用热血与赤诚谱写的为民奋斗史诗,心路历程中满是对人民的深情与担当。这位就是与我同住一小区的退休老干部李振华先生。
3月22日,天朗气清,春风徐徐,李老来到我家,亲手送上他近期出版的新作《心路》和《中国历代帝王简史》。我急忙招呼李老进屋落座,并沏上茶水。李老满心欢喜的对我说,《心路》是他一生真实经历的记述,《中国历代帝王简史》,是他翻阅了大量史料,将50多个朝代、400多位皇帝汇集一册的通史,弥补了断代史不衔接的弊端。望着这厚重的集子,听着他如数家珍的介绍,不禁让我顿生敬意。这位髦耋老人本应颐养天年,他却坚持终生学习,笔耕不辍,常有新作。我觉得这两部集子不仅是文学作品,更体现着李老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耗费的大量心血啊!这厚重之作是李老奉献给社会和人生的又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文化传承呀!
送走李老,我急忙打开《心路》,集中一天时间,认真拜读,尽快领悟其人生经历。通读全篇,我觉得这部散文集最主要的有三大亮点:
履职数十年,甘当人民孺子牛。
1934年腊月,李振华出生在贫穷的农户人家。因受父丶兄喜好文化的熏陶,自幼便与读书、写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学期间,他勤学苦钻,发奋读书,贪婪地汲取文化知识,为他后来奋进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李老的人生岁月是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度过的。他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大练钢铁、大跃进、吃公共食堂、反右斗争、“四清运动”、文革动乱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他目睹并经历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曲折堪坷,也饱偿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他的人生履痕就是时代前进的缩影。
学校毕业后,他当了教师,倾心授道育桃李。又从教育到行政,成为国家干部。参与了文革前的“四清”运动,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由于工作出色,年轻时就提拔为公社副主任,后来又上县担任组织部长、统战部長等县级部门领导职务。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不论岗位、职务多次变动,他都始终牢记“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都会全心全意、问心无愧的去把它做好,让人民群众满意,让领导满意。”这种坚定的信念就是全心全意甘当人民老黄牛的精神,对党和人民事业担当负责的精神。这种信念指导着他终生前行的步伐。如年青时当上公社副主任后,他长年累月带领农民战斗在筑路、修地、治水的工地上。共经历了四次大战:一战“宝鸡峡”水利工程。引渭水灌溉渭北百万亩良田。二战“三陈大填方”。完成了宝鸡峡在礼泉三陈村的高干渠大型工程。三战“梅七线”。两年修筑成了通往铜川地区一条铁路专运线。四战治理渭河。集全县之力完成了河堤的运石、垒坝工程。这些工程都是事关全县的重点工程,书中真实地记录了李老与农民同吃同住大干苦干的经历。他是农民出身的干部,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结,当官不像官,而是和农民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处处领先带着农民一起实干的官。
在李老数十年的履职生涯中,他总抱着一个心愿,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做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因而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获得了上级多项殊荣。他在庄头公社任职的三年,群众公认是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在县委组织部、统战部任部长时,多次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1985年组织工作在全省介绍经验,1990年评为全省统战工作先进个人,1991年又受邀去北京统战工作讲习班学习。
离岗志不休,博击文坛亦风流
1996年李老退休后,没有坐以待老,无所事事,而是退休志不休,依然做着自已喜欢且力所能及的事。
李老平生喜爱文学,退休后的晚年生活着力点主要放在读书、创作、以文交友、参加文学社团话动上。为了不断提升文化素养,他曾五次进老年大学,学历史,学书法,学摄影,学古典诗词。真是日日读书学文化,天天写字练书法。80岁高龄时,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3年,用小楷字书写完《红楼梦》前八十回,计80万字,32个抄夲,写坏了四十多枝毛笔。这一举动当即轰动了咸阳偌大的文友圈,乃至在社会上受到人们的热议和赞扬。小楷书法做品收官后,咸阳市委老干局、《咸阳日报》、陕西书画院咸阳分院等单位和组织,在咸阳举办了隆重热烈的“李振华书法小楷誊写《红楼梦》研讨会”,省市著名的作家、书法家、评论家、文化名人、学者也纷纷前来祝贺,高度赞扬了李老文书合壁的这一大作问世。这一举动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了真正的今古奇观。研讨会上,人们无不为李老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所振撼,所折服。当人们问及李老誊写《红楼梦》的动因时,李老说:“我小楷书写《红楼梦》,没有什么奢望和追求,只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践行中国书法,给子孙、给世人留下一笔墨迹,或砥砺子孙潜心为文,知书达理,艰苦创业;或规劝世人尚德行善,勤俭持家,多做好事。同时,用书法艺术为这美好的新时代添上淡淡的一笔,歌颂祖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艺术”。可见,李振华先生的创举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是张扬中国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
李老不仅手抄《红楼梦》一鸣惊人,而对这部古典名著的社会价值、历史认知和艺术成就做了精辟深刻地剖析,很有见地,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里还要重点提到李老的书法艺术成就。在他看来,退休后习练书法,既是生活乐趣,健身养神;又是继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退休至今,他习练书法的活动从未放松。书房里文房四宝齐全,室内挂满名家字画,书桌堆满名家字贴。每年他都要去西安书院门,挑选购置书法用品,手提肩背,远途带回。虽又苦又累,还蛮高兴。他还多次参加市上举办的书法大展并获奖。至今,李老真、草、隶、行皆能,尤以行草和小楷见长。已出版的书法作品集有:《李振华小楷红楼梦》《李振华书草诀歌》《李振华书法》等。李老的书法作品,刚劲秀丽,铁画银钩,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总能给人一种老学究笔法的厚重感和历史久远感。
家训扬正气,忠孝仁厚传家久
《李氏家训》篇,是我从散文集中最赏眼的第三大亮点。前几年,李老送我的《李氏族谱》,我看后曾写过《李氏族谱,光前裕后》的感悟文章。这次又重读《李氏家训》十则,又有了新的收获。《李氏族谱》是由李老主编,组成家族七人编篡团队,历时5年,完成了李氏家族180多年的繁衍变迁史。族谱分设纪事谱、人物谱、世系谱和李氏家训。这样的编篡将李氏家族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活动均载入史册,让人一目了然。我以为《李氏族谱》构思独到,设计新颖,编排有序,线装订制,古朴典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尔后族谱的编篡模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李氏家训》是《李氏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成員世代遵从的修身、齐家之根本。家训开宗明义就讲道:“我《李氏家训》立言十则,阐明孝敬仁义,诸善奉行,立身处世之道,呈现族人,作为家教子孙课本,修身治家,垂世而兴行”。由此不难看出,立家训旨在订立家规,一正家风,教育后人,世代遵从。这充满正气的家风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今日的传承和弘扬。李氏族人的长辈们,严格依照家训家规,率先律已,躬身践行,为后世做出了榜样。
好的家风,世代相传,李氏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再看当今的李氏家族,历经180多年,繁衍九代,族裔人口近七百。现有大学学历者79人,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生1人,海外留学3人。族裔700多人中干公家事的就有300多人,其中,地厅级2人,县处级9人,大中型企业家、董事长、总经理2人,大学教授、高工4人。这些后裔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从事各行各业,为报效国家贡献其力。李氏一脉在兴平西吴已成名门望族,影响甚广,众人有口皆碑。其所以会这样,正是李氏家族世代培育的优良家训家风教育熏陶的结果。
读完了巜心路》,掩卷深思,心情难以平静。作者采用白描写实的手法,一事一记,一事一议,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他的人生经历。文章语言质朴,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没有花丽的词藻堆砌,没有虚无的气氛喧染,每个字词都付出了他大量心血。他奋斗的人生是精彩辉煌的,充分展示着他的初心和使命担当,也见证了社会的沧桑变化和时代的巨大进歩。
李振华老人享年已92岁,髦耋之年的他,每日还坚持读书写作、习练书法,经常参于文化社团活动,常能看到他忙碌奔波的身影。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老有所为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实为我们后辈人树立了榜样。在此,我祝愿他身康体健,福寿延绵!
2025年3月27日于渭水之滨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