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生香处 诗书共风流——品读马学林十首诗词中的书法美学与人文精神》撰文/赵建仁
一一《中国葡萄酒》杂志社
驻宁夏首席记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本为同源。当诗词的韵律与书法的线条相遇,便激荡出独特的艺术交响。马学林先生以十首同名诗词赞颂中国著名书法家赵玉杰,这组创作于2025年3月27日的作品,既是对传统诗书合璧艺术的当代诠释,更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十首诗词犹如十幅水墨长卷,以不同艺术形式构建起对书法家艺术生命的立体观照,在平仄格律间勾勒出赵玉杰书法艺术的筋骨血肉。
一、墨韵流转:书法艺术的诗意解构
1.在《七律·平水韵》中,"砚池腾水墨龙驰"一句,以动态意象破解静态书法。砚池本为蓄墨之器,却被赋予龙驰之势,暗合赵玉杰书法中"浑厚壮观"的艺术特征。"铁画银钩笔力奇"将视觉感受转化为触觉体验,铁之刚劲与银之柔韧的辩证统一,恰如书法中"刚柔并济"的至高境界。诗人用"篆隶楷书皆妙品"的排比句式,既对应书法家的多体兼善,又在声韵节奏中暗合书体演变的历史轨迹。
2.《鹧鸪天》中"秦碑汉简藏锋骨,晋帖唐笺养气源"的时空穿越,构建起书法美学的历史坐标系。诗人巧妙运用金石学概念,将赵玉杰的书法创新置于千年文脉之中。"兰亭脉接昆仑雪"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王羲之的魏晋风流与昆仑山的天地正气在笔锋中交汇,既是对书法家"遵法守规"的礼赞,亦暗喻其作品在传统中开新境的突破。
3.词作《翻香令》以"镌秦骨,熔齐魄,纳楚骚"的鼎足对,将地域文化特质熔铸为书法语汇。"骤墨走灵虬"的奇幻想象,既是对"苍劲有力"书风的具象化呈现,又暗含对书法家生命力的礼赞。这种跨媒介的艺术转换,使诗词本身成为书法作品的镜像,在文字与笔墨间形成互文性对话。
二、精神图腾:艺术人格的诗性礼赞
1.《五律·平水韵》中"心追先圣迹,独步写新天"的结句,揭示了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心追"二字道尽书法家对传统的虔诚,而"独步"则凸显其艺术个性。这种辩证关系在《七绝·四支韵》中升华为"古今法度开新境",将赵玉杰的"寿"字系列创新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美学定位。
2.《天仙子》词以"笔底崩崖惊素笺"的险绝意象,暗喻书法创作的精神冒险。"独向鸿蒙掣古渊"的孤绝姿态,既是对书法家艺术勇气的赞美,也暗示着文化传承者的精神担当。这种精神气度在《山花子》中具象为"裂石崩云落笔端",将创作过程升华为天地造化的艺术再现。
3.诗人对艺术家人格的塑造,在《五绝·一先韵》中达到顶峰:"悬锋崩雪天,落纸动星躔。"此处将书法笔势与自然伟力相联结,悬锋如雪崩之势,落纸若星辰运转,在微观尺幅中展现宇宙气象。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观照,正是中国书法美学的核心精神。
三、文化密码:传统艺术的当代解码
1.十首诗词构成的文化符号系统,暗含对书法本体的深层思考。《七绝·五歌韵》中"墨海游龙动汉河"的时空叠印,将书法线条的运动轨迹转化为文化长河的流动意象。"腕底烟云比岱多"的夸张笔法,既是对书法家艺术成就的赞叹,也暗示着书法艺术在当代文化建构中的重量。
2.在《五绝·七阳韵》中,"忽化千峰雨,淋漓涨八荒"的奇幻转换,揭示出书法艺术的能量转化机制。墨迹的微观世界与自然界的宏观景象形成同构,这种艺术通感正是中国传统美学"观物取象"的现代表达。诗人用"浓香散放香"的双关语,将视觉的墨色转化为嗅觉的芬芳,构建起多维度的审美体验。
3.《翻香令》中"笔毫贯越两千秋"的历史纵深感,与"字生潮"的当代性形成张力。这种时空对话在"湖海峙麟洲"的结句中达成平衡,传统文化符号(麟洲)与现代地理概念(湖海)的并置,暗示着书法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
四、诗书合璧:艺术形式的跨界共振
1.这组诗词最显著的特征,是诗体形式与书法美学的同频共振。七律的庄重对应榜书的雄浑,五绝的凝练暗合篆书的古拙,词牌的婉转恰似行草的流畅。在《鹧鸪天》的双片结构中,上片写传统根基,下片述创新突破,这种章法布局与书法创作中"先立骨架,后求神采"的过程形成镜像。
2.诗人在《山花子》中运用"素练翻成雷雨夜"的蒙太奇手法,将书法作品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影像。这种艺术通感在数字媒体时代具有特殊意义,暗示着传统艺术在新技术语境中的传播可能。"鹅池涌出斗牛寒"的典故化用,既是对王羲之"临池学书"传统的致敬,又以星象意象赋予当代解读。
3.十首诗词构成的"书法交响诗",在押韵方式上亦暗藏机杼。四支韵的清越、一先韵的悠远、七阳韵的洪亮,分别对应不同书体的美学特质。这种声韵与视觉的隐秘关联,正是中国诗歌"声情并茂"传统的当代延续。
在这组跨越诗词多种体裁的创作中,马学林先生实现了三重艺术突破:以文学语言解构书法美学,用传统形式表达当代思考,借格律框架进行创新实验。这些诗词不仅是写给赵玉杰的赞歌,更是献给中华文化的礼赞。当人工智能开始涉足艺术创作,这组坚持传统格律、深植文化根脉的作品,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永远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那些在平仄中跳动的文化基因,在墨香里流淌的精神血脉,正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密码。
作者:赵建仁,宁夏大学毕业,《中国葡萄酒杂志社》驻宁夏首席记者;《中国记录》通讯社副社长兼《中国记录》增主编;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副主席兼宁夏代表处主任;宁夏社会活动家,策划家。
2025年3月27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