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四时吟》(修订版)
作者
旭日东升
钟灵毓秀
蓝田县城一个角
出鸣凤门向东北行三里许,地势渐高,忽见一片台塬坦荡如砥,就是我的出生地一一风水宝地李后村赵家巷。
此处背依绣岭余脉,面朝紫云仙峰,左携白鹿原之苍茫,右揽玉山孝子山王顺山之秀色。一条灞水自秦岭深处的灞源蜿蜒而来,将这片土地裁成两幅锦绣——川道里稻菽翻浪,塬坡上柿枣垂红。我常于四时更迭之际来此盘桓,看天光云影在水纹里写下岁序的诗行。
春之鸣
三月冰澌融尽,灞水初醒。北望绣岭,春芳正盛。李后村赵家巷西边的白馬河和樊家村东沟河,风水环绕如抱月之弓,柳公权墓园碑石,墨香犹存。
此间文脉绵长,昔有寒门学子何子云挑灯夜读,终入燕园;今见村中208名大专学子穿行阡陌,更有四十八位执鞭杏坑的老师,八位教师著书立说,笔墨耕耘处,尽是琅琅书声。浅滩处的水是透明的,能照见游鱼脊背上青灰色的纹路。岸柳才抽出嫩黄的芽苞,远望如淡雾萦绕。
最妙是雨后初晴。孝子山王顺山与秦岭双峰并峙,玉色参天。蓝桥仙窟溶洞中钟乳垂珠,
水陆庵飞檐悬铃,梵音与泉响共鸣。蓝田猿人见证着人迹发源久远历史长河。
南望辋川,烟雨空濛如米家水墨,文人山水诗人王维的手植千年银杏已亭亭如盖。农人扶着木犁在川道里耕作,犁铧翻开带着冰碴的泥土,惊起一群灰雀。它们扑棱棱飞向河心沙洲,洲上芦苇才冒出新笋般的尖角。
夏之韵
五月熏风南来,白鹿原石门汤泉氤氲如沸。乡人云:"三月桃花水浴身,百病不缠人",可见温泉灵秀。河岸的槐树撑起浓荫,正午阳光穿过叶隙,在青石上投下铜钱般的光斑。西眺华胥陵前,千年杏花谷落红成阵;蔡文姬墓园青砖寂寂,胡笳十八拍的余韵犹在风中低徊。
夏雨骤歇时,整个灞河都跳动着细碎的金光。河水挟着黄土奔涌而下,在礁石上撞出雪白的浪花。岸边的鹅卵石被洗得发亮,青黑石面上还留着雨滴砸出的凹痕。白鹿原上空升起一道虹桥,七色光晕正好罩住川道里抢收稻谷的农人。暮色四合时,萤火虫从孝子山脚的灌木丛飞出,与对岸村庄的灯火遥相呼应。
秋之思
八月新稻初收,灞水环青如碧玉带。此水滋养过秦汉铁骑,映照过盛唐笙箫,如今仍灌溉着万顷良田。川道里稻浪翻金,农人弯腰割穗的身影,与出土汉俑的造型竟有七分神似。白鹿原上秋霁如洗,柿林似火,石门汤泉蒸腾的雾气在山腰缠绕,恍若神女素练。
重阳登临绣岭,可见灞水九曲十八弯,将两岸文脉尽收怀中。辋川的银杏该黄了,风过时落叶纷飞,为石阶铺上厚厚的金毯。北望骊山,层林尽染,山脊线在秋阳下勾勒出温柔的弧度。此时最易生出乡愁——河滩芦苇白头,山径野菊怒放,连吹过耳畔的风都带着五谷醇厚的叹息。
冬之寂
腊月河水凝冰,灞上换了素装。枯芦苇杆上结满霜花,轻轻一碰便簌簌落下。远眺紫云山与玉山并秀,积雪覆盖的山体宛如白玉雕成。水陆庵檐角铁马叮咚,与蓝桥仙窟的冰柱坠地声遥相唱和。西风掠过文姬墓前的残碑,将《悲愤诗》的片段吹散在千年杏花谷的枯枝间。
最难忘雪后初霁的清晨。辋川冻云初破,露出王维别业遗址的轮廓;绣岭李后村赵家巷的炊烟穿透雪幕,学子们踏出的新雪小径,像宣纸上的墨线般清晰可辨。白鹿原成了真正的"白鹿"之原,连绵的雪丘如同巨兽的脊背。偶有樵夫担柴走过河岸,咯吱咯吱的踏雪声惊醒了冬眠的土地,这是严寒里最动人的生机。
四时更替,万象更新。我总爱在暮色苍茫时立于鸣凤门外,看最后一缕天光抚过灞河、川道、远山。这片土地收纳了秦岭的灵气,浸润着渭水的滋养,在岁月里沉淀出独特的风骨。绣岭的文脉、鹿原的秋色、辋川的烟雨、玉山的雪魄,都在灞水的倒影里交织成永恒的画卷。每当我闭目回想,总见那河水如青罗带缠绕阡陌,两岸文明薪火相传,而紫云山顶的流云,永远向着故土的方向飘荡。
3024年10月4日
甲辰龙年九月初二初稿
2025年3月27日
乙巳蛇年二月廿八修订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