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桥
文/淮立军
三原县城南城北被一条清峪河隔开,以前,清峪河谷上有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的古龙桥也叫三眼桥贯通县城南城和北城,行人顺着磨盘铺设的坡道道路走下河谷过三眼桥在走上河坡到了对岸的北城或者南城,交通极为不便。
70年代末,三原县政府在古龙桥下行1公里路河谷上架起了跨清峪河第一座水泥混凝土大桥(临履平桥)。1978年11月21日,临履平桥历时一年半建成通车,桥长230余米。在这以前,这座平桥下面河沟谷内有一座小桥,有20多米长,每次下雨河水暴涨小桥就不能通行了,上游来水就把小桥淹没,导致南北乡镇群众通行受阻,只能从古龙桥通行。临履平桥建成,对清峪河两岸的10多万群众是期盼以久的大事好事,平行通行方便了很多,祖祖辈辈翻河沟去对岸已成为历史。
说起县城清河建起来第一座平桥要剪彩,人们互相告知这个消息,农活干完或者吃饭的时候坐在一起聊天也是离不开新建成大桥的消息,立马去看想象中的大桥长什么样子?
那年我才8岁,父亲下班回来说清河第一座大桥建成要举行剪彩仪式很热闹让我们去看,父亲在县城关公社工作当公社社长很忙也没时间带我们去。
村子离县城5公里路,要去县城看大桥剪彩只能走路,要走路也得两个多小时,进一次城也不方便。
大桥剪彩前的先一天晚上,因为缺电晚上村子里老停电,父亲母亲四姐点煤油灯坐在婆房子里面说话,婆坐在她房子里的炕上,我坐在婆炕上和婆是对面,昏暗的油灯下婆说想去看大桥剪彩,期待的眼神看着大家,没人说话!婆70多岁了,虽然身体硬朗让婆走去也不可能,农业社每天上工在地里面干活每天还记工分,凭挣生产队工分分一些粮食和菜油,母亲还要上工,四姐上学,父亲更没时间。我想了想说:婆,要不然我用架子车拉你去看大桥剪彩。婆微微笑了一下说:你还小,去县城的路你认识不,你能拉动我不,还要走那么远的路!我说:路,我认识,大和大姐二姐上班骑自行车带我去县城,我认识路,我拉你去,咱走慢一点就行了,出村子上大(宽)路到大柳树上柏油路拐弯到红房油库在拐弯到火车站再拐一个弯到城关公社。父亲听了以后说:路线说的对着呢!那你明天拉你婆去看大桥到城关公社找我,叮嘱我在路上不要着急,拉你婆慢慢走。婆听了这些话以后脸上也是喜笑颜开说:把你七婆也一块拉上去看你能拉动不?我说:没嘛达(没问题的意思)。当时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因为我也可以去看大桥了。
七婆和婆的年龄也差不多和我家隔壁,婆让我快去告诉七婆一声,我下炕去了七婆家,七婆一口就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一大早,大早早的骑自行车上班去了,母亲煮了几个鸡蛋,炒了鸡蛋馍花让我们吃,在挤了些羊奶烧开让我们喝。吃过后,我拉着架子车放到了大门口开始准备。母亲给车子上面铺了单人用的凉席,放了一床被子,说:架子车上面及车梆也干净,天凉你婆坐累了盖着被子也可以躺。婆和七婆从大门出来,我把车辕放到地上,婆和七婆在下面脱了鞋,母亲扶婆和七婆慢慢上去坐好用被子盖好腿,再三叮嘱我路上不要慌一定要慢,我告诉母亲我知道。婆和七婆坐稳以后,我把车辕抬起来肩膀跨上车梆子的攀绳拉着架子车就上路了,村子里面叔婶看见我拉的婆和七婆,都投过来羡慕的目光。
出了村子,是一条通乡大(土)路,是高渠公社周肖村到陂西公社的道路,我知道顺着这条路拐两三个弯就进城了。婆和七婆在车子上高兴地一路谝闲传拉家常,就这样我们从县城东南10里多路的安乐公社杨家庄村,一路颠簸去县城看大桥。天气干燥雨水少去县城的路上都是很厚的浮土,我深一脚浅一脚的拉着架子车在路上行走,新鞋都被土弄脏了,我的心情是快乐的,一点也没觉得脏和累。
婆在路上时常问我拉不动了就歇歇,我听着她们的话也是一路上走走停停。两个老婆婆在架子车上开心的聊天。老姊妹一块进城还是孙子用架子车拉的,她们说。一路上她俩说着笑着,不觉得寂寞,好幸福啊!
我知道去县城必须要经过高渠公社周肖村那棵三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柳树,到了大柳树就是沥青柏油路面,柏油路从大柳树旁边的大渠桥通过,修公路的时候刻意的绕行了大柳树,大柳树也成了当地公认的一个地标。到了大柳树就上了三原县去高陵县和西安市的县道沥青柏油路,上了柏油路拉起架子车轻松多了,我也加快步伐小跑往县城赶。经过火车匝道过了三原火车站大厅门口,在顺着进城道路往北走到了转盘(目前的县医院十字)往右手拐了百十余米到城关公社找父亲,父亲因太忙没时间,从公社大门出来和婆打了招呼给我指引了去大桥路线方向,他忙的工作去了,我继续拉着婆和七婆往大桥方向走去。
三原县城发展的不大,只有油坊道窄窄的街道通往电影院、盐店街,我走的东环路路旁边几乎都是麦田,老远处就看见彩旗飘扬、听到锣鼓喧天。我加快了脚步,很快就到了离大桥100余米的一块场地,找了一个能寄存架子车的停放点花了5分钱把车子放好让婆和七婆两个下来,脚下也是浮尘飞扬,我和婆、七婆(脚比较小,我们叫小脚老婆)手拉手慢慢的来到了大桥上。大桥上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桥面上,有人告诉我们说剪彩仪式都举行过了,你们来迟了。婆说没啥,我们来看看大桥就行啦!我们三人从大桥南头一直走到了北头,然后又在大桥中间扶着桥边护栏往下看,第一次从百十米高的大桥上往下看还有点害怕,看了一眼就不敢再看,心里在想,这么高的桥墩是怎么建起来的?这个问题后来通过大给我讲解,我才知道了是一点一点用水泥浇灌起来的。我和婆、七婆在大桥上面来回走了两趟看了大桥西边看东边都觉得看不够,桥上面是人挤人,老的老小的小害怕人多被人撞上摔倒,三人手拉手从大桥南头又顺着以前老路走清河河坡到河谷(今清河湿地公园)去看大桥桥墩,走到河谷,抬头往上看大桥好高呀!这么粗的桥墩,美得很,婆和七婆说。
看完以后,我们慢慢走上清河河坡回到了放架子车的位置,父亲忙完了工作找我们来了,领我们去摆摊的国营大食堂吃了三原的小吃泡油糕、千层油饼和其他的小吃,吃饱喝足,时间不早了和父亲分手,我又拉着婆和七婆原路返回,天黑前回到了家。
1988年县上又在清峪河古龙桥上方建成了一座斜拉式平桥叫新龙桥,极大方便了北城和南城群众生活。2008年,县城清峪河上面第二座临履大桥建成。90年代,我们村子外面那条路土路(周肖到陂西)也通了沥青柏油路,2000年以后还通了往县城到陂西镇的班车。新农村建设,我们村子里面也是通了混凝土水泥路面,使原本落后的乡村泥路得到了改善。
作者简介:
淮立军,笔名:淮海,三原县水利系统职工,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等摄影协会会员,三原县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会长,咸阳文学院三原分院会员,自媒体人,爱好摄影、文学写作、诗词等。2013年在“我的陕西我的家”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2023年参加全国第八届万步有约健步走激励大赛,获得优秀县区传播信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