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山河里寻找精神原乡
——《繁花深处》读后感
吴玉梅
《繁花深处》是文瑞先生于2025年1月出版的一部散文集,分繁花深处、大河之源、红河放歌、天上云居、家园厚土五个部分,共收录先生二十年来,未成集的近八十篇散文。这八十篇散文有先生心中波澜壮阔的山河。读完后,我感受颇多,一时竟不知从哪说起。先生说,抓最有感觉的说。好吧,今日,就谈谈历史溯源、家园厚土、诗意栖息……
作家木心说,不向身边找参照,不在当今找坐标,而向古代,向先贤,寻找遥远的坐标。 作家木心的话,在先生的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先生总是能在历史长河中,穿越历史云烟、触摸历史文脉。
先生在秦淮河的波光里打捞杜牧的叹息;在姑苏城外寒山寺听张继的叹咏;去乌镇探访茅盾故居;去徐州钩沉历史说项羽;甚至在书斋里讲王阳明与刘节的交情,讲刘节初冬独访欧阳修撰、苏东坡题的《醉翁亭记》碑的故事,讲王阳明的思想、讲苏东坡的洒脱,也讲赣州城的历史渊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进酒家”“乌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诗句,在先生的笔下化作鲜活的文化符号,从我们记忆深处醒来;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穿越时空隧道,向我们走来。于是,我们有了历史视角,生活有了时空交叠的深邃与丰盈。
在《繁花深处》,读到了先生对赣南这块土地深深的眷恋。先生用双脚丈量赣南的山山水水,探幽赣南古村古巷,寻访赣南有趣的人,记录赣南有趣的事,倾心研究赣南的历史及客家文化,即使人在别处,依旧频频回望赣南。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也适合先生,先生说:“丰饶多情的赣南大地,滋养了我的精神与灵魂,是我掘之不竭、写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繁花深处》,我读到了故乡的辽阔,调整了看世界的视角,忽然懂得,真正的故乡不会在地理的迁徙中消失,而在文化血脉中延续,刻在基因中的文化记忆,流淌在文字中的精神传承,如同脐带般,连接着我们与故土。
凡人有太多太多的牵绊与欲求,置身何处,都逃不出自我设定的牢笼。先生,是超脱的,是消遥的。先生的行走、思考与写作,化作了诗意的栖息。先生总能在山水之间寻得物我两忘的妙境:在安吉茶山的山风野境中,感觉万物祥和,整个世界都安且吉兮;于隐者的舫船之上,在渺茫的歌声中,与同道共赴周敦颐式吟风弄月的哲学游戏,演绎朱熹式枕石漱流的贤士风流;更在崂山游赏时,赤足仰卧巨石,仰望苍穹,沐浴阳光,完成与天地的灵魂对话……这些生动性灵的生命体验,有隐士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逍遥,有诗人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释然。沉浸阅读中,得以借先生的文字,暂离尘世喧嚣,逍遥于尘世之外,仿佛乎山水之间。
先生的洒脱,还在于遭遇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时,总能找到内心的自洽。在秦淮河寻桨声不得,“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一句“浮躁的是人心”,让心境峰回路转,心,蓦地清明起来;在桃花源追问"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何处寻"时,实则已在文字中构筑起精神的世外桃源。是的,懂了,真正的诗意不在山水之形,而在观照山水的澄澈心境,恰如王阳明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我于《繁花深处》的字里行间,探寻先生的精神密码,我想知道,先生心中的浩然与坦荡,超然与纯粹,及持续输出正能量的力量,从哪而来?书页在指尖次第舒展,答案水落石出。力量,来自“视山如父般伟岸,视水如母般情深”的山水图腾;来自穿越虚空后的顿悟;来自活在当下的生命觉悟;来自“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的圆融通透;来自文人慈悲为怀的长期修行……
书评写到此,我心清明。窗外的春光正浓,万物舒长,百花盛开。那些在文字中流淌的文化血脉,那些在行走中觉醒的精神自觉,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浸润着心田。“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阳春三月,感恩《繁花深处》,感恩先生。
(作者简介:吴玉梅,女,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赣南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赣南诗词学会女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合著《郁孤台下》《三溪风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