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诗院迎群贤
文/ 毕长代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社会贤达纷至沓来,蓬荜生辉群情振奋!余 虽木讷亦感欣慰,草成小诗聊表敬意:
一
马啸水浒跃东原,
宏图大展誉文坛。
光耀古州千家颂,
秋枫俚歌万口传。
赠马宏光先生
二
古闻梁灏器晚成,
今见武老步后行。
耄耋犹登泰山榜,
三百诗篇誉泉城。
…赠武世成先生
三
太白遗风世间稀,
培根桃李自成蹊。
忠孝持家人点赞,
诗词传承文称奇。
…赠李培忠先生
四
李唐贵胄安天下,
子贤父慈映明霞,
武心坚毅登岱岳,
文胆非凡誉中华。
…赠李子武先生
五
刘郎本是岱岳仙,
培风鸟瞰阅人寰。
龙游天下经水浒,
群贤迎宾列堂前。
…赠刘培龙先生
毕长代院长的《水浒诗院迎群贤》组诗以传统赠答诗的形式,为五位贤达人物画像,既彰显个人风采,又凝聚诗院雅集的文化氛围。五首诗各有侧重,却共同勾勒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景,体现了古典诗词“以诗存史、以诗传情”的特质。
一、紧扣姓氏,嵌名成趣:个性化赞美的艺术
每首诗均以受赠者姓氏或名字为切入点,巧妙融入典故、意象,形成独特的“人物标签”:
- 赠马宏光先生(其一):以“马啸水浒”起兴,既切“马”姓,又暗合“水浒”地域背景,“宏图大展”“秋枫俚歌”则化用其名“宏光”(“宏”显格局,“光”映声名),暗指其在文坛的影响力如“秋枫”般绚烂,作品流传广远。
- 赠武世成先生(其二):借“梁灏晚成”典故(宋代状元梁灏八十二岁中第),暗合“武老”高龄仍笔耕不辍,“泰山榜”“三百诗篇”既赞其诗作成就,又以“泉城”(济南)定位地域文化贡献,体现“大器晚成”的坚韧。
- 赠李培忠先生(其三):“太白遗风”比其诗才如李白般豪放,“培根桃李”切“培忠”之名(“培”含培育之意,“忠”显品德),既颂其诗词造诣,又赞其“忠孝持家”的儒家风范,兼顾才情与德行。
- 赠李子武先生(其四):以“李唐贵胄”溯姓氏渊源,暗显门第气象;“子贤父慈”“武心文胆”拆分名字“子武”,将“武”之坚毅与“文”之非凡并置,塑造“文武双全”的形象。
- 赠刘培龙先生(其五):“刘郎”化用典故(如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结合“岱岳仙”“培风鸟瞰”,既切“培龙”之名(“培”含培育,“龙”显格局),又以“龙游天下”“群贤列堂”呼应诗院迎贤主题,收束组诗。
这种“嵌名+典故+特质”的写法,使每首诗成为受赠者的“专属名片”,避免泛泛而谈,见出作者对人物的深入了解。
二、以典为桥:历史与现实的联结
组诗善用历史典故,将人物置于文化脉络中,提升赞美的厚度:
- 其二“梁灏器晚成”:既赞武世成先生高龄成就,又暗含“老当益壮”的励志精神,使个人经历与历史典范共鸣。
- 其三“太白遗风”:将李培忠先生的诗才与李白并论,赋予其“诗仙”般的浪漫气质,同时“桃李成蹊”化用《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暗指其育人成果,典出新意。
- 其五“刘郎岱岳仙”:“刘郎”可联想历史上的名士(如刘备、刘禹锡),结合“岱岳”(泰山)的崇高意象,赋予刘培龙先生以“仙才”“高格”的特质,虚实相生。
典故的运用既避免直白,又通过文化符号的叠加,让赞美更具纵深感。
三、结构工稳,气脉贯通:组诗的整体性
五首诗均为七言绝句,格式统一,且每首后两句聚焦成就,前两句铺垫形象,形成“起兴—点题—褒赞”的递进结构。整体来看:
- 主题统一:围绕“水浒诗院迎群贤”,每首诗既独立成篇,又共同描绘“群贤”的群像——或擅诗文(马、武、李),或兼修文武(李子武),或有领袖气质(刘培龙),展现诗院“聚贤”的多元文化格局。
- 地域呼应:“水浒”“东原”“古州”“泉城”“岱岳”等地域词汇反复出现,强化“水浒诗院”的地域文化根基,使赞贤与颂地结合,增强归属感。
- 情感递进:从“马啸东原”的开篇造势,到“群贤列堂”的收束,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以个人特写汇成群像全景,最终落于“诗院迎贤”的核心,首尾圆合。
四、语言特质:雅俗共赏,刚柔并济
诗风兼具典雅与通俗:
- 典雅处:用典精准(如“梁灏”“太白”),对仗工整(“马啸水浒”对“宏图大展”,“子贤父慈”对“武心文胆”),彰显古典诗词的格律之美。
- 通俗处:“千家颂”“万口传”“人点赞”等语言直白晓畅,贴近现实,使赞语更显亲切真诚,避免生硬堆砌。
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既符合“迎贤”的庄重场合,又体现诗院“雅俗共赏”的包容性。
结语:诗院文化的生动注脚
这组诗不仅是个人赞语,更是“水浒诗院”文化精神的缩影——以诗会友,以贤为范,将地域文化(水浒、泰山、东原)与人文精神(忠孝、才德、传承)熔于一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让每位贤达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借“群贤毕至”的场景,勾勒出当代诗坛“聚才、传韵、弘道”的理想图景。诗虽短,意却长,堪称传统赠答诗在新时代的鲜活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