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陆治源部长的署名文章《有力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心得体会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者/崔和平
2025年3月20日,《中国社会报》刊登了民政部陆治源部长的署名文章《有力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我对此篇文章进行了仔细研读,通过学习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途上,民生始终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圭臬。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和谐共生,不仅是经济稳健前行的坚固基石,更是民生福祉持续跃升的必备要件。这一深邃理念,对于我们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要义,精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具有难以估量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价值。
民生与发展,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经济发展的终极旨归,在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理念,犹如璀璨星辰,照亮着前行的道路,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发展经济,旨在为民”,这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纲领。从“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深情告白,到“经济发展应以民生改善为起点与归宿”的坚定承诺,这些掷地有声的论述,无不彰显着民生改善作为经济发展终极目标的崇高地位,也映射出党的初心与使命,生动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与显著优势。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国家对民生导向的坚定信念与庄严承诺。报告明确指出,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出发,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做到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不仅要追求速度与规模,更要与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等紧密相连,确保经济增长的果实真正惠及全体民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树立“抓民生即抓发展”的新理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智慧与启示。民生工作的有力推进,不仅能够激发社会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市场,还能促进相关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双赢局面。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以及诸多挑战与风险,我们更应坚定这一信念,积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推动经济与民生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此,需进一步强化民生保障安全网,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投入的转化效率,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成果;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民生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服务品质,让民生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民政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既要守牢基本民生底线、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又要积极服务大局、主动担当作为,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贡献更大力量。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与崇高责任。面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将民生保障建立在经济发展与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即使未来经济更加发达、财力更为雄厚,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过高的保障标准、陷入“福利主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而是要坚持量入为出、合理引导预期的原则,确保民生制度既可持续又公平合理、惠及全民。
具体而言,我们应着力健全面向全体人民、保障基本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制度框架体系。要优先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也要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变化趋势和要求特点,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与广度,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空间与规模,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这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既要注重效率优先原则的应用与实践探索;也要兼顾公平正义原则的坚守与弘扬传播;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迫切愿望;也要考虑长远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的战略目标实现。
在兜牢民生底线方面,加强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工作尤为关键且紧迫。截至2024年底我国城乡低保人员、特困供养人员、孤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数量依然庞大且不容忽视。做好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工作不仅是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坚定践行与有力推动;也是党的初心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与有力证明。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构建工作;将救助对象范围从低收入人口逐步扩展到所有遇困居民群体;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以及“物质+服务”的综合性救助模式体系;同时科学合理地确定救助标准水平并不断完善就业救助、产业帮扶等发展型救助政策措施体系;切实增强社会救助的“造血”功能与自我发展能力;让困难群体在获得物质帮助的同时也能获得自我提升与发展的机会与平台。
在儿童福利保障方面,我们应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层次;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的服务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基本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以及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的权益保障机制与关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工作;让每一名儿童都能在爱与关怀的阳光下健康成长、茁壮成长。
对于残疾人群体而言,我们应不断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框架;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力度并推动形成社区融合、家庭服务以及家庭照料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链条体系;让残疾人群体也能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与红利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爱之情。
此外,我们还应不断优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工作流程与机制体系、推进救助管理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并加强跨区域协作联动机制构建工作,为流浪乞讨人员、务工不着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及时有效、温馨周到的帮助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情与力量以及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民生与发展如影随形、相伴相生、相互促进、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与壮丽画卷。让我们携手并肩、同心同德为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而不懈奋斗、勇往直前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与光明前景!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平山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吟文化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