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道
“知”,这个字与“智”是同源字。甲骨文没有“智”字。分析起来两个部首,其中“矢”为箭头表示方向,“口”为方式,表示“知”是通过语言来传承的。可见“知”的造字本义已具备佛法高度,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早已通过造字告诉我们:语言并不重要,语言导向才重要。六祖以手指月,对弟子说,彼见月者,忘手指可也。不能忘手指者是谓法执,不能见如来。《金刚经》有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知”字说完咱们再说说“行”。“行”造字画一个十字路口,会意:人行于其间,既可以表动词也可以表名词,意为一个人想到或者看到皆不等同于做到。有些路你需要努力达到某种境界之后才会出现在你面前。此时“行”读音同“恒”。“恒”字容易联想到永恒,其实在道而言,时间并不存在的。
“亘”造字为漩涡形。法国的傅立叶早就发现了时域和频域的不同,前者以时间为横轴,后者将时间因素凝入当下。以宇宙为例,旋生旋灭之宇宙频域只剩下佛胸前之万字符。万字符也是“亘”字造字的源头,表示到彼岸,能到彼岸者若愿还此岸,则“亘”义自现。
所谓“道可道,非恒道”,强调的主体既是于先天后天两重世界之间来去自由者,也是同在于先天后天两重世界者。此正是“恒”与“行”作为同音字的深层根源。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又说“致良知”。当然阳明先生尚未见甲骨文之“良”实为“廊”字,表中脉和畅。则阳明先生得天机照印,其可推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