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泥土
文/康秀炎(河北)
久困城里,局促一室之内或置身车水马龙,所见的大多是钢筋混凝土,很少亲近泥土了,不由得让我怀念起在乡下的日子。
我生在农村,与泥土有着不解之缘。在我的记忆中,父辈们几乎都是土地的忠实守护者。我的父亲一辈子没有别的爱好,专喜种地。他种地像绣花,一丝不苟。无论犁耙耕锄,他总试图精益求精。严寒酷暑,他总在地里劳作。土地是他的舞台,一登上这个舞台,他就顾不得一身的伤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来,为此没少挨母亲的唠叨。土地是懂得感恩的,他种的庄稼明显比旁人好,在引得人们交口称赞的同时,也常招致小偷光顾。
因为父母是地道的农民,我当然也没少参与农活。除了上学,便是帮父母下地劳作。自然,泥土便成了我最熟悉的伴侣。真的,脚踏在土地上,便感到踏实;闻着泥土的清香,便觉得惬意;每天干完农活,累了吃饭也香。闲暇时间,父亲便教我做泥塑,他是这方面的高手。也不知他从哪里学的手艺,捏的鸡狗猪兔,甚至一些人物都栩栩如生。特别是一种叫“转悠”的玩具,中间一泥墩,插上圪针,用细篾放在其上,两边分别插上泥捏的鸡狗之类,转悠起来,我一玩就是半天。我还喜欢父亲泥塑的唐僧师徒,用铅笔芯沫涂在上面,银光闪闪,拿出去显摆,能亮瞎小伙伴们的眼。
我很欣赏父亲的一句话:“土这东西,说也奇怪,种啥长啥。”细细思忖,还真不明白泥土哪里来的这种神奇法力,但对泥土的崇拜愈加真诚。由此想到历来为了土地而进行的斗争,实在是土地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啊!
但我终于走上了背叛土地的道路,从半脱产到脱产,终至“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原因也很简单,在世俗的眼光里,与土坷垃打交道是没出息的表现,是下里巴人。为了出人头地,我便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哲学,发奋努力,与故乡的泥土渐行渐远。
如今,随着年龄渐长,泥土的情愫逐渐在内心深处苏生,我也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在故乡声声的呼唤中,我毅然决然地走向泥土,亲近泥土,摩挲泥土,终将归于泥土。

作者简介:康秀炎,河北省沙河市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诗人协会会员。代表作文学作品集《我的第一桶金》,大量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和网络平台,多次获奖。其中《槐香依旧》一文被选为多地考试试题,《新时代畅想曲》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辅助教材朗诵版,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