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 润泽心田——刘金娥诵读《论语》第460天之得
一部《论语》,穿越千古。一位老师,万世师表。
亲爱的伙伴们,您听过四个字可以翻转人生,可以利己、又利他吗?让我们一起共读《论语》第十二篇第一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先解释几个词: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是孔子3000弟子72贤、孔门四科十哲第一名。
“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 ;“复”是“恢复”。“礼”指周朝的礼节和礼数,还指“内有仁敬,外有谦让”的社会道德规范。
“一日克己复礼”的“一日”是“一旦”。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君子或居上位者,否则没法让天下随之归仁。
“天下归仁”的“天下”是指社会的各个层面;“归”是趋向,集中。
“请问其目” 的“目”是“具体的条目”。
“请事斯语”的“请”,是“请求”,不是常用的“请对方做什么”,而是“请允许我做什么。”这里表达了颜渊对老师的敬重和愿意践行老师教诲的恭敬、诚恳的语气。“事”是“照着去做”。
整段话的大意是:颜回向老师请教怎么做就是仁了。孔子说:自我克制、约束,使言行举止都合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君子、上层做到了,整个社会就会越来越凝聚到仁上了,形成一种善良和谐的氛围。践行仁,全在自己,难道还要指望别人吗?”颜渊继续请教:“那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回说:“我虽迟钝,也要奉行您的教诲。” 这段话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颜回问仁,孔子回答四个字:克己复礼;具体践行四个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为仁由己,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复礼,意义重大!2000多年后,对儒家思想深化发展的另一位圣人阳明先生,这样回答弟子萧惠提出的私心难克的问题:必须有真为自己好的心,才有动力去克制、消除自己的私心,克服自身的不足,才是最大程度成就自己。真为自己好,心中必然会戒慎恐惧,一旦有一毫非礼的念头萌动,就要像身体受到刀割针刺一样难以忍受,必须马上克除。克己,方能成己。真的是最好的学生问出了最好的问题,最好的老师给出了最好的解答。
太多触动和伙伴们分享。
一是仁的重要。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勇,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仁”居首位。仁,在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孔子视“仁”如命,甚至必要时“杀身成仁”,仁的重要超过了生命本身。说一个人没了仁,就不是个人。这是骂人最狠的话了吧。举个容易理解的现象:买回的坚果种子:核桃、瓜籽、花生,不管外表长得多丑、多美,多小、多大,里边没仁儿,马上就成了垃圾废物。所以,仁,是一切生命的核心,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内心道德修养最高的标准、最高的境界,核心是仁者爱人,对人的关爱、尊重;克己修身,推己及人;德政礼治,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那为仁怎么做呢?需要给自己附加什么呢?事实恰好相反,孔子和阳明先生要我们做减法,克制个人的私欲。说人生之所以苦痛,都是看自己太重、想要的太多。依礼去掉小我之私,便能舒展大我之美。他们告诫弟子:克己修身、践行仁德,全靠个人的自觉和努力!想想我们井陉《论语》诵读书社的伙伴们,从几岁到60多岁,从机关干部到企事业高管,从医务教育工作者到挖掘机师傅,从河北到海南,大家460天诵读经典,从没间断。外出天涯海角,《论语》做伴。尤其是名师播讲团的伙伴们,没有任何利益名分,却在繁忙的家务、工作之余,加班加点,潜心研读,字斟句酌,几个、十几个、几十个小时,备出几分钟的分享,讲稿近百万字。他们对字音字义、启示感悟、音乐视频,无不精益求精,想为大家好的心随处可见。难道手机、游戏、购物、短视频、名利场等诸多非礼的人、事、物对他们没有诱惑吗?是经典的滋养、圣贤的教诲,赋予了他们仁爱、胸怀、智慧等无尽的能量和美德,停不下学习、克己、成长、赋能的脚步。他们想别人多了,想自己的得失少了;他们改变了自己,影响了家庭、单位、身边更多的人,收获了人生三幅作品婚姻、子女、事业的惊喜变化;他们自己变了,与父母孩子、邻里朋友、领导同事、一个世界的关系变了。以其无私成其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感恩460天来发生在伙伴们身上温暖感人的故事。也许未来还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也许我们还有私心难克、陋习难改,遇事还有情绪,也有抱怨。但我坚信,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在学习中提升自己,是化解所有问题唯一的途径。中华经典终会把大家带到克己复礼、利他利社会的正道、大道上来。祝福书香中国,点亮中国万家灯火!诵读《论语》,有你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