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不只是有窑洞
作者:王 谨
诵读:强莉
多少年,
人们留下一种陈见,
延安似乎只有窑洞和贫脊,
只有枯燥和困苦生活的历练。
实际上错了,
昨天与今天,
自从毛泽东率领中央工农红军会师陕北,
这里就与贫脊与枯燥再见。
这里成了革命精神的焠炼之地,
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军民体质恢复日健。
杨家岭窑洞毛泽东的讲稿还在发声,
还有抗大、鲁艺、解放日报和保育院。
简陋剧场里响起音乐旋律,
还有话剧歌剧木刻板画活跃其间。
延水河畔有革命情侣散步的身影,
战斗间隙也难得有革命浪漫。
延安的阳光显得清朗明艳,
吸引着国统区大后方一批批青年。
到延安去成为有志青年宏大理想,
革命根据地的圣光在世界呈现。
将士回延安休整重赴前线,
他们披挂着延安精神锻造的盔甲,
在前线面对敌人的枪弹一往无前。
延安精神铸造了克敌制胜子弹,
延安精神成为百年的党红色遗产。
几百年前的老延安,
也并非只有窑洞,
这里曾是北宋延州府重要镇关。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镇守延川防西夏来犯。
城楼高筑街市繁榮,
将才守护百姓心安。
酒肆杂耍应有尽有,
黄土高原犹如江南。
岁月风尘烟灭了塞北繁榮 ,
古城楼毁于罪恶的国民党飞机炸弹。
延安的记忆需要复活,
陕旅扛起复活的责任。
将历史风尘和进建造的泥浆,
垒起岁月砖石让古风韵再现。
圣地河谷耸起昔日城楼,
古街区老建筑得以复原。
宋代酒肆饭庄让人穿越历史,
宜居客栈休闲娱乐风景尽显。
绿色植被覆盖黄土高坡,
重新賦予绿色“塞上江南"再现。
威风锣鼓奏出黄土高原活剧,
圣地河谷演绎出延安历史变迁。
历史与现代衔接相得益彰,
延安这座城市人文侧影丰满日渐。
来吧,到延安来吧,
圣地河谷老城的摹本还在复活,
宝塔山下的延安号声还在历练。
你可以体验这里的红色基因,
你可以体验华夏文化复兴重任在肩。

王谨简介
王谨,笔名梅仁 曾用名王金球,原籍湖北,中共党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王谨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硕士学位。长期工作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历任《人民日报》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室副主任、要闻与社会部主任、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奖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委员,全国人大新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记协常务理事、作家网学术顾问、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名誉顾问。
在30多年的新闻和文学生涯中,王谨著有文学和新闻作品集《家国情怀》、《与岁月对话》、《如歌岁月》、《大门打开之后》、《西行纪闻》、《南国写真》及论集《新闻谈片》、长篇报告文学《儿童的福星》等。在《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500多万字。《谁言寸草心》获人民日报社新闻特别奖;《历史性选择》获第二届中国新闻奖;《在海峡那边》获全国“海峡情”二等奖;《亲近泥土》获中国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等等。王谨的诗作,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诗人》《诗典》等报刊。王谨的诗以非虚构纪事诗为主,不矫揉造作,是对生活发自内心的本真吟唱。
强莉:退休干部,木兰书院阅读会成员。开朗、自信、热情待人。热衷旗袍、朗诵等文艺活动。愿以诚挚之声歌颂世间万物,传递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