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霁天青 春和景明》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五)
宋厚健 文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
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北半球日照时间增多、太阳高度角增长,气温变暖,降雨增多。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正像我国许多的传统节日一样,清明节有着悠久而多变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时间通常在农历三月到来,
它的本意是指春天已冉冉展开,
除此之外,清明本身并不承担扫墓之类的民俗。
这个节日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时间不一定是固定在某一天,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
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
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
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
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
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
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
《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
“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的来由。
我国汉族传统清明节,
其名称来源在《历书》中就有记载:
《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据说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
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
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代,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现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的三候分别是: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白桐花开始开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复苏;
在这个时候,田鼠因为阳气渐盛而躲回洞穴,而喜欢阳光的鸟类开始出现;
清明时节雨水增多,雨后的天空常常可以看到彩虹,这是阴阳交汇的象征。
三候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也与古代的农耕文化和民间习俗紧密相关。
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清明节的气候特点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其次,清明节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
最后,清明节的农谚和习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智慧。
春季农耕生产进入关键时期,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有很多农谚流传: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不等闲;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清明响雷头个梅;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春季的中期,
自然界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清明的养生文化主要包括起居、饮食、运动和精神调养等方面,
旨在顺应自然变化,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清明节养生需顺应节气特点,注重祛湿健脾、补肝养阴,
同时通过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和情绪管理,保持身心健康。
清明节气除了讲究祭祖扫墓、禁火寒食外,
还有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插柳、拔河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
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行清与踏青有所不同,
行清是一族人一起约定一天扫墓,这个习俗大多数见于广东地区。
荡秋千历史悠久,最早称为“千秋”,后改为“秋千”,
这一活动不仅有趣,还象征着驱邪避疫和强身健体。
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通过放风筝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有除病消灾的寓意。
插柳,人们会在门楣、屋檐或墓地周围插柳枝,
寓意祛病避邪、护佑平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唐代文学家杜牧这首《清明》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余韵幽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清明》一诗: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
表现出了清极虚无的思想,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梨花如雪,年复一年又飘落,怀恩思远,缅怀先人之心岁岁不改,
清明时节雨绵绵,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思念,一分一秒的记忆,
青山绿水之间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对您深深的眷恋,逝者安息,余音绕梁,愿二老的精神风骨永存心间。
雨霁天青,春和景明,阳春三月好风光,
心之所向,皆是美好,心之所往,皆是风景,
我们与春同行,登高望远,莫负美好时光,一路积极向上,只争朝夕,希望就在前方。
作者简介:宋厚健,1959年7月4日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5年8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在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习。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司法部、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工作,现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文学月报》杂志社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杂志社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文学联盟知青分盟副主席。曾参与《毛泽东图书辞典》、《人镜丛书》等图书编辑撰写工作。责任校对了《瞿秋白与鲁迅》等图书。荣获全国文学大奖赛多项大奖。在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