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毛主席学写古典诗词
作者:王微波
退休后的生活像一本待写的空白书稿,我却在泛黄的《毛泽东诗词集》里找到了落笔的灵感。作为一位从事文字工作四十余载的"文革"经历者,那些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红色诗篇,在退休后的时光里重新焕发出璀璨光芒。当我翻开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毛泽东诗词集》,发现那些曾经朗朗上口的诗句,竟暗藏着打开古典诗词大门的金钥匙。
一、革命诗人的诗学启示
在韶山冲的荷塘月色里,少年润之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豪迈;在橘子洲头的层林尽染中,青年泽东吟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壮怀。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魅力,在于将革命豪情与古典韵律完美融合。他善用《诗经》比兴手法,"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意境里既有《楚辞》遗韵,又饱含新时代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在《沁园春·雪》中,我们能看到秦始皇"略输文采"的历史评点,也能感受到唐太宗"稍逊风骚"的文学比较。这种以史为鉴的创作手法,使毛泽东诗词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当我在仿写《浪淘沙·建党》时,刻意模仿这种历史纵深感,将红船精神置于百年沧桑的宏阔背景中,让"纲举旗扬"的当代叙事与嘉兴南湖的历史烟云交相辉映。
毛泽东的军事诗词尤其值得玩味,《十六字令》中"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雄奇意象,与《西江月·井冈山》"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磅礴气势,都展现出军事家与诗人的双重气质。我在创作抗疫主题的《十六字令》时,正是借鉴了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让"白衣勇士驰武汉"的日常场景升华为气吞山河的时代画卷。
二、诗词仿写的艺术实践
仿写毛泽东诗词的过程,是穿越时空的对话。当我提笔写《忆秦娥·忠诚》,雁阵南飞的自然景象与"尾生抱柱"的典故相互映衬,正是学习毛泽东"托物言志"手法的尝试。在《如梦令·端阳》中,雄黄、菖蒲等传统意象与屈原《天问》的精神内核相融合,这种古今对话的创作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格律把握上,毛泽东诗词既严格遵守平仄对仗,又敢于突破传统窠臼。他的《采桑子·重阳》打破悲秋传统,以"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昂扬格调重塑秋日意象。这种创新精神启示我们,形式规范不应成为束缚创造力的枷锁。我在仿写《卜算子》时,尝试将现代语汇融入古典框架,在"覆盖全球重系统"的科技意象中注入东坡式的宇宙意识。
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堪称典范。他善于化用民间谚语,"军民团结如一人"的质朴表达蕴含着深刻哲理。这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在我的《清平乐·抗疫》中得到体现:"阻隔口罩别离,社交减少防累",传统词牌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三、红色基因的文化传承
毛泽东诗词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诗意呈现。《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与《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共同构建起革命者的精神图腾。这种红色基因通过诗词形式代代相传,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在网络时代重读毛泽东诗词别有深意。当我在《中国诗歌网》发表《浪淘沙·国庆》时,"覆盖全球重系统"的现代意象与"雄狮昂"的传统隐喻相映成趣,这种时空交错的表达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我的作品近年的点击量超过30万次,证明红色诗词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经典诗词的当代价值在于其永恒的精神内核。从"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历史变迁,到"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发展自信,毛泽东诗词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是传统文化永葆青春的密码。
站在退休人生的新起点回望,毛泽东诗词不仅教会我如何遵循古典格律,更指引我将人生阅历转化为诗意表达。那些在《毛泽东诗词鉴赏》中圈点的批注,那些反复临摹的词句手稿,都化作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密码。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击新的诗行时,实际上是在续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异彩。正如毛主席所言:"诗言志,歌咏言",这或许就是向经典致敬的最佳方式。

作者简介:王微波,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中国诗歌网发布诗歌百余首,在省市报刊发布散文多篇,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奖,获2021首届《盛世千蕴杯》中华诗词诗歌大赛三等奖。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