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
文/施福明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前市场经济中淮河边产生了一个新兴行业,她每年哭丧100多场,磕头上万次,每场“哭丧”可赚800元左右!有时候参与锣鼓队一场要收入3000元!

这哭灵人火了,在安徽省怀远县广大乡村里,悄悄地有一种行业职业农民哭灵人出现。28岁的孙露娟就是其中一个,她是两个孩子的一位俊俏女性,因为她唱腔好,也擅长花鼓灯,多才多艺的她用眼泪养活了一家老小。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用眼泪。

孙露娟,原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早年喜欢敲锣打鼓玩花鼓灯,可是搞不到多大钱财,然后就学习送丧那一套演出,靠着为人家披麻戴孝职业哭灵人的工作,每年要哭100多场丧事,磕头上万次,每一滴眼泪都值100元。
听起来有点魔幻,但这确实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从被人嘲笑到月入过万,她用眼泪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重新定义了这个"眼泪买卖"的行当。
说起孙露娟走上这条"泪水之路",还真是被生活逼出来的。
那时候她家里穷得叮当响,种地的收入连温饱都难解决,有时还和老公一起宰几头猪羊去集市上卖。
瘫痪的婆婆需要照顾,年迈的公公也离不开人。

两个孩子也正在上学,学费就像一座大山压在胸口。
日子过得是举步维艰,她经常躲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
那天要不是去赶集,她可能这辈子都想不到还能有这么个来钱的路子。
远远的就听见震天的哭声,还以为是谁家死了个大官儿呢。
凑近一看,原来是在办白事,而那些嚎啕大哭的人居然是花钱请来的"职业哭灵人"。哭丧人不认识死者却表演的泪眼朦胧,就像死者的亲闺女哭喊的,也让人感动!然后女儿女婿就纷纷给他加钱送香烟饮料什么的!
"这也能挣钱?"孙露娟眼睛一亮。
回家就跟丈夫叶君商量这事,没想到丈夫一听就炸了:"这种不吉利的活儿,你想都别在想。我们丢不起这个人!"
但她心里已经有了主意,软磨硬泡终于说服了丈夫。
加入丧葬团队后,她跟着前辈学习"哭"的技巧。
说来也搞笑,这哭还真有门道,不是想哭就能哭的。
终于等来了第一单生意,孙露娟紧张得手心直冒汗。
站在灵堂前,看着一个七十多岁和儿媳生死上吊而走的逝者的遗照,她一下子傻了眼。
这可咋整?完全哭不出来啊!情急之下,她开始回想这些年自己的辛酸苦楚,把想好的台词写在手上,纸上就慢慢学着哭。
想着想着,眼泪居然真的流下来了。
她一边哭一边磕头,额头都磕破了,膝盖也蹭得生疼。
但她顾不上这些,把自己往日所有的委屈都倾泻出来。
这一哭不要紧,直接把在场的人都给镇住了。
办白事的人家特别满意,除了说好的3000块,又额外给了200块的红包。
拿着这第一笔"眼泪钱",她心里五味杂陈。
这一天,注定要被她记一辈子,因为这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从此以后,她就在这条"眼泪"路上越走越远。
别以为有了第一桶金,孙露娟的日子就好过了。
这条路,比她想象的还要难走。
刚开始接活的时候,她总觉得浑身不自在。
一看到黑白遗照就紧张,感觉自己像个外人。
但她很快就悟出了门道:要想哭得真诚,得先了解逝者的故事。
于是每次出工办事前,她都会提前打听死者生前的点点滴滴,准备好台词。这样哭起来才有感情,才能打动人心。
谁知道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却换来了四邻八舍的闲言碎语。
路上遇见她,躲得比躲瘟疫还快。
背后指指点点就算了,还专门往她家传闲话。
说她不务正业,说她不吉利,说她不知羞耻。一次,一个八十多岁残疾老人因生病,儿子和媳妇儿又嫌弃他太不讲卫生,就每天把他所在楼上的一个小黑屋里,像喂狗一样,每天送点给他吃喝,并且没收了他的手机和身上的财物,老人天天在叫,天天在叫,竟然因儿女不孝在窗户帘上上吊而亡,他们家却请了四班唢呐和一个哭丧队伍大操大办了三天,那天人很多,人山人海,特别热闹。孙露娟为了哭丧更有特色,还专门请团长胡家六写了哭丧台词进行表演。几台唢呐互相争相攀比,只听“哭丧”的时候,她先哭丧着脸,哭老人老伴去世的早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女成为大学生让儿女双双成才,又为孩子们结婚生子日夜操劳,哭的声泪俱下很感人,把手中的话筒都用眼泪打湿了,后来话锋她一转,想不到落下了这个下场…,活着不孝,死了孝,吹吹打打招人笑啊,还是需要厚养薄葬文明好。谁知一个孝子走上前来就给了他狠狠地两巴掌,严厉责问,有谁在笑?花钱请你们来就是说好话的,不是让你来这栏瞎唱的?孙露娟哭着说:“我仅是哭丧队艺术团里一个小员工,这是我们团长上午写的词,让我就按词表演的,要找你去找我们团长去,不要在这一上台就来打我?”胡团长听说整个丧场上乱作一团,就出面拿着话筒说:“各位乡亲,各位朋友,大家好:这个词就是我写的,我在写之前也是经过反复调查的,如果东家哪些对我不满意,可以来单独找我,不要来打我们的女演员?”整个场上再也没有哭闹声了,因为乡亲们都知道胡五六团长的表哥是县公安局的局长,如果丧家这样再打闹下去,很可能他会派人来把他虐待老人至死上吊又打“哭丧”演员的的孝子们给抓起来,他们也自觉理亏,面面相觑,然后胡团长又说;唢呐队继续吹,今晚“哭丧”到此为止不再唱了。
也有些亲戚议论说。这样的不孝子也太过分,把老人送下地后,把他们拘留起来,喝半个月稀饭才解恨,严厉管教这些不孝子才对!也有孝子专程出来骂她:"你这是在糟践咱们家的脸面,本来花钱请你来说好话的,你却讲起了当前薄养后葬大道理!这是丧场上遗憾,你为钱来哭丧就要为东家只说好话,让他们高兴!"
孙露娟连她妈都看不下去了,成天也念叨:"闺女啊,你还是找个正经工作吧?我怕你被人再扇耳光。"
每天回到家,她都要偷偷地抹眼泪。
这次的眼泪,可不是演出来的。
但她心里清楚,自己选的路,再难也得走下去。
好在丈夫成了她最坚强的后盾。
每次有人说闲话,他都第一个跳出来怼回去。
"我老婆挣的是辛苦钱干干净净的钱,又有什么好笑的?比那些坑蒙拐骗,卖各种假冒伪劣传销小保健品和吃喝嫖赌非法集资人要强得多!"
"你们行你们也哭唱来啊,光说不练会说风凉话演假把式!"
渐渐地,她也学会了调节心态。
台上的眼泪是工作,台下的眼泪是生活。
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提升业务水平能力上。
每天研究如何把表演做得更真实,更能抓扬打动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她就存了几十万块钱,又买了车,盖了新楼。
这在当下的乡村,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周围人的眼神开始变了。
从最初的嘲笑,慢慢变成了羡慕。
但她没有沾沾自喜,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既然选择了这行,就要做到最好。
她开始琢磨着要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毕竟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这一行干得风生水起的孙露娟,脑子里总在琢磨着新点子。
她发现传统的哭丧方式太单一了,观众都审美疲劳了。
每天就是跪地磕头,嚎啕大哭,这谁看多了都觉得腻味。
正好有一次,她看到一户人家请了戏班子来唱戏。
那泗州戏拉魂腔一出,整个氛围瞬间就不一样,而且场场火爆!总之,只要满足市场,当前市场经济里干什么行业的也都有!有一户姓柏的家庭,家中一个90岁的老人跟儿子在城里过了30多年去世,回老家送葬,这些年来,周围亲朋好友们也肯定也很少来往。群众心里面都想在看她笑话,看这家人如何办丧?见老太太的儿女找来灵车,就把老人送去火化,然后两个小时回来后,抱着一个骨灰又到田野里青睐挖掘机就下葬了,然后儿女又开了车又回了城,也没有惊动村民几个人。这个镇文明实践站站长告诉她:“就是他这样,文明节俭办丧好!他告诉孙露娟说:“你表演的也很好,安抚了丧家的心,但一定要教育好群众文明办丧,弘扬孝道精神,宣传薄养厚葬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文明之风,今后如果再发生不孝子又和你们作对无理取闹事件,我们宣传司法部门都要介入来维护你权益,一定要打击这种歪风邪气不正之风!让乡村文明之风盛行!”从此,孙露娟的实话实说“哭丧”风格演出也在乡村异常火爆,“我命在我不由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社会中,我们每时每刻社会上都会发生一些新变化,乡村里更要文明,弘扬正能量主旋律一定才会越来越火!我们要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还能促进我们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