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十六
纺线成模范
李 皓

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吴伯箫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了。而组织上也时时处处替吴伯箫考虑,总想把这块在战火中淬炼过的好钢,用在更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岗位上。
鉴于吴伯箫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1941年10月,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自写信调吴伯箫到边区政府教育厅工作,并委以中等教育科科长重任,负责起草中学、师范教育规程。
为了了却吴伯箫投奔延安解放区三年多来的思亲之苦,组织上出面联络协调,促使其夫人郭静君携长子吴光琦(1937年9月4日出生于青岛),于1941年4月份自青岛出发,经安徽亳州,历时23天,一路长途跋涉到达西安。在西安住了四五个月之后,组织上又协调内外关系,让吴伯箫于当年初冬专程去西安将妻、子接到了边区。自此,小家团圆后的氛围,让吴伯箫的工作和生活都感到十分惬意。
1942年5月间,中共中央在延安先后三次召开文艺座谈会,吴伯箫每次都收到由毛泽东亲笔签名的邀请函,并且还在5月16日的第二次会议中作简短发言,提出了“欢迎文艺工作者到学校教书”的意见,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会后,在延安南门外河边相遇时,毛泽东还特地就此事表扬了吴伯箫。
……
组织上这一系列的青睐与关怀,让吴伯箫切实感受到了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焕发出更加积极工作意识,以百倍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火热的大生产运动中去。
1941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对我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对陕甘宁边区更是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妄图以此方式困死、饿死我边区军民。为彻底粉碎日寇的这一图谋,我陕甘宁边区军民掀起了一场气壮山河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的号角一吹响,吴伯箫便毫不犹豫地投身其间,自觉地向垦荒种田的“三五九旅”学习,以革命加拼命的劲头,参与到纺线大比赛活动中。
起初,那看似简单的纺车,在吴伯箫手中仿佛是个调皮的精灵,不听使唤。纺线时,线总是断断续续,不是粗细不均,就是突然断掉。但吴伯箫可不是轻易言败的人,他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眼睛紧紧盯着人家的每一个动作,像是要把每个细节都刻进心里。白天,他在忙碌的工作间隙挤出时间练习,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专注的脸上,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衣衫。夜晚,月色如水,他借着微弱的灯光,反复摸索着纺车的节奏。手指被粗糙的线磨出了血泡,他只是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操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吴伯箫与纺车之间的默契在悄然增长。他逐渐掌握了诀窍,纺出的线越来越均匀、越来越结实。随着技术的日益娴熟,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纺车在他的推动下,发出“嗡嗡嘤嘤”的欢快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奋斗的乐章。
终于,年底的评选时刻来临。在众多纺线能手当中,吴伯箫脱颖而出,被评为“纺线模范”。当那代表着荣誉的奖状递到他手中时,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他看着手中的奖状,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的光芒。这奖状,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边区军民不屈精神的象征……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