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亮,这位从河南省洛宁县程家岭村走出的革命先辈,以其坚定的信仰、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到解放战争的激昂岁月,再到新中国建设的不同岗位,他始终坚守初心,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承诺。
投身革命 初显锋芒
程亮,原名程光照、程光杰,1923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兴华镇程家岭村。少年时期曾就读于革命先驱温旭阳创办的明耻小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在民族危亡的时代浪潮中,年仅16岁的他,毅然投身革命,于1939年6月加入八路军,同年12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1年冬,程亮从八路军总部敌工队,调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教七旅政治部敌工科干事。凭借扎实的日语基础,他肩负起了与日军相关的重要工作。彼时,他虽年仅十八九岁,却胆识过人。曾单枪匹马闯入国民党顽军张胜太的司令部,成功订立“双方互不侵犯协定”;还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到日军阵前喊话,在鲁西南地区声名远扬,深受教七旅政委兼冀鲁豫军区第七军分区政委赵基梅等首长的信任。
1942年9月,日军妄图对鲁西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为获取关键情报,赵基梅政委亲自将一项艰巨任务交予程亮。组织利用程亮懂日语的优势,安排他冒充定陶县地方实力派程树勋的本家兄弟,打入定陶南王店伪军据点。程亮带着程树勋的亲笔介绍信,顺利通过伪军连长的盘查,成为据点里的一名传令兵,专职接听电话。
进入据点后,程亮深知责任重大,为确保不漏掉任何情报,他几乎全天24小时守在电话机旁。每次电话铃响,他都迅速接听,尤其对日本人的电话格外留意。期间,有伪军对他听日语电话感到好奇,程亮巧妙伪装,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半个月后的一个下午,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程亮接起电话,得知驻河南商丘的日军联队指挥官,正部署对定陶西南抗日根据地力本屯的“扫荡”行动,计划当晚出发,次日拂晓到达合击地点。程亮急中生智,捂着肚子佯装腹痛,以找医生为由离开据点,通过联络员将情报及时传递给部队。我军连夜转移,成功避开敌人的围堵。
在据点的一个月里,程亮不仅及时掌握了敌人“扫荡”的情报,还与据点内的王中队长建立了友谊。通过多次深入交谈,程亮唤醒了王中队长的民族自尊心。后来,即便程亮身份公开,王中队长仍主动联系他,并在程亮的引导下,为革命事业提供情报、掩护抗日人员,做出诸多贡献。
程亮凭借着过人的胆识、智慧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鲁西南的抗日斗争中,成功获取关键情报,改写了战斗的局势,也为革命事业埋下了更多胜利的种子,他的事迹,成为了革命历史中一段熠熠生辉的传奇。
浴血解放 勇挑重担
1945年7月,程亮和杨用信等同志被组织上安排到中共中央平原(冀鲁豫)分局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程亮被安排到豫西白区工作。程亮先后担任洛宁县第六区区长、洛南县第四区(崇阳区)区长。洛宁解放后,洛北,洛南两县迅速进行了土改运动,一些地主,恶霸被镇压,财产被没收。
国民党残余势力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恨之入骨,多次制造流血事件,对革命干部和农会积极分子进行残酷打击报复,裴昌会部三十七师二十七旅的三个团分两路窜入洛宁后,对人民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进行频繁袭击,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事件。
1947年11 月3日,洛南县四区(崇阳)区委书记兼区长程亮率(下峪)董三友等区千队员54人从程家岭出发,到深山区麻院一带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匪首王国基、张洪亮、苗兆年等闻得消息,带领200余名喽啰尾追而至,当夜,包围了区干队驻地村庄——麻院。事发突然,程亮和区千队队长杜书琴当机立断迅速把人员分成梯队,依仗地形熟悉,借助夜幕掩护,衔枚禁火,梯次掩护,边打边撤,终于在拂晓前率部冲出了重围。敌人虽然人多势众,黑灯瞎火的也不敢盲目追击。不幸的是,家住底张多礼村身为原县大队情报员的张连申等3名区干队员在突围中壮烈牺牲。此次战斗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更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1948年2月,裴昌会部与土顽武装数万人,向建果山,金山庙一带围攻洛南县党政机构和武装力量。为了避免损失,27日洛南县委副书记张士遇,副县长张逢溪,公安局长马子明,一区区长党炳坤等分别带领工作人员和4个区干队,农会会员,民兵和家属约300余人,往豫陕鄂三分区驻地嵩县寺庄转移。次日佛晓,队伍行至嵩县陶村时被嵩县土顽武装马青发部包围。
张士遇,张逢溪,马子明率部分人员冲岀村子,其他人员在与匪徒战斗中,15人牺牲,40人被俘。四区区长程亮及董三友等区干队员成功突围。党炳坤,区武委会主任贾念祥和老干部王参谋等34人惨遭杀害。
此后,在担任中共河南省正阳县城关区委书记兼区长期间,他深入基层,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为当地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岁月 奉献不止
新中国的曙光划破天际,程亮也在这全新的时代,开启了他矢志不渝的奋斗新篇。从中共开封市专业公司,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业部,程亮的足迹见证着新中国建设的艰辛与辉煌。无论身处何方,担任何职,他始终将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扛在肩头,以满腔热忱与不懈努力,为工业和科技事业的进步披荆斩棘。
在担任河南省建设委员会主任期间,程亮深入调研,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为河南的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根基。转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科委副主任、工业部长时,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区域内工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助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调任广州市科委副主任后,他凭借敏锐的科技眼光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激发当地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为广州的科技腾飞注入强劲动力。
任职河南省冶金厅厅长期间,程亮深知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他频繁奔赴生产一线,与科研人员和工人深入交流,了解实际生产难题。在他的推动下,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在冶金行业落地生根,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源消耗,助力河南冶金行业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之后,程亮任职河南省人大办公厅主任。他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工作,为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言献策。他始终心系民生,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声音,致力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地方民主建设添砖加瓦,赢得了群众的衷心赞誉。
1985年,程亮光荣离休。但他那颗炽热的为民之心从未冷却,依然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动态,通过各种渠道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
1992年,程亮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遗孀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这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革命先辈,仅有1万多元的存款。支付完丧葬费用后,剩余的钱她都赠给了老家的侄儿程林。程林怀着崇敬与感激之情,在洛宁程家岭村为程亮立碑纪念,希望后人铭记他的不朽功绩。然而,在平坟打碑运动中,这座纪念碑被砸。但物质的碑石虽可被摧毁,程亮同志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的一生,早已化作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
程亮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程亮同志的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和敬仰。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河南洛宁人。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有上百篇诗文在《永怀河洛间《洛宁城事》《洛宁文友》《搜狐新闻》《今日头条》《天山诗歌》《建安风》等网络平台发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说下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