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墨韵铸医魂——马学林组诗《赞李时珍》的多元艺术表达撰稿/马彦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诗咏医者本不多见,而以十首不同体例的诗词聚焦同一医家,更属罕见。马学林这组《赞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九李时珍》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在格律的方寸之间构建起一座立体的精神丰碑。这十首诗词宛如十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李时珍穿越时空的医学光芒,在平仄交替中演绎着本草纲目的传奇,在词牌转换间勾勒出医者仁心的永恒。
一、诗体交响中的多维叙事
1. 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以"本草鸿编举国奇"起笔,如展开一幅明代医药学的千里江山图。诗人运用"山河踏破"的动态意象,将李时珍二十七载的采药历程浓缩为空间化的诗意表达。颔联"尝苓解尽神农惑,辨药澄清扁鹊疑"以对仗工稳的句式,将上古医神与现代医者进行时空对话,既彰显本草纲目的集大成性质,又暗喻医道的薪火相传。
2. 五律《下平声/一先韵》则如工笔细描,"亲尝玄辨味,跋涉越峰巅"十字间,将李时珍以身试药的献身精神具象化。"玉版镌金典"与"青囊纳海川"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对比,药箱的有限空间与知识的浩瀚海洋在此形成张力,恰似本草纲目包罗万象的特质。这种空间张力在七绝《上平声/四支韵》中转化为"千山踏破觅灵枝"的垂直攀登意象,使采药过程升华为精神求索的隐喻。
3. 词体创作更显艺术匠心,《鹧鸪天》以"千峰踏破觅灵泉"的山水意象开篇,将药物采集诗化为寻访仙泉的神话叙事。"墨染青囊篆玉篇"句,将医学著述转化为艺术创作,青囊既是药箱又是诗囊,墨香与药香在此浑然一体。这种跨界的艺术思维在《翻香令》中臻于极致,"万峰烟雨入青眸"的视觉通感,将自然景观内化为医者的精神视野。
二、本草纲目的诗学转译
1.组诗对《本草纲目》的艺术化呈现堪称典范。七绝《下平声/五歌韵》中"巨著编修纠谬讹",将医学考据转化为文化正典的构建过程。诗人刻意选用"纠谬"而非"修正",凸显李时珍挑战权威的学术勇气。在《山花子》里,"廿七风霜凝素卷"以时间重量丈量文字价值,将二十七载寒暑凝结为纸上的风霜印记,使典籍的物质载体获得生命温度。
2.对药物采集的诗意升华尤为精妙。五绝《下平声/七阳韵》"千山百草香",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嗅觉记忆,山岳的巍峨与草药的幽香形成感官交响。《天仙子》中"千峰踏遍采灵泉",将药物神化为天地灵气所钟,采药过程升华为汲取自然精华的修行。这种转化在《翻香令》达到巅峰:"万壑草芳稠"既是对本草纲目收载药物之丰的形象概括,更是对中华医药文化生生不息的隐喻。
3. 诗人对李时珍学术方法的艺术把握同样精准。七律中"尝苓解尽神农惑",用"解惑"对应神农尝百草的古史传说,暗含科学实证对经验医学的超越。《鹧鸪天》"墨染青囊篆玉篇",以"篆"字凸显著述的严谨性,玉篇既指珍贵文献,又暗示其不朽价值。这种对医学精神的诗化诠释,使科技史与文学史产生奇妙共振。
三、仁者精神的永恒回响
1.组诗对医者仁心的诠释超越时空界限。五律"悬壶济世先"化用壶公悬壶济世典故,将李时珍纳入上古医道的传承谱系。《山花子》"金匮启时天地阔",将医学典籍的启封仪式升华为文明启蒙的象征,药箱开启的瞬间成为照亮人间的曙光。这种宏大叙事在《翻香令》中转化为"济苍生"的终极关怀,使医药学突破技术层面,升华为普世的人文精神。
2. 对李时珍人格魅力的诗化塑造颇具匠心。七绝"亲尝百味澄金鉴",将试药过程提炼为精神淬炼的意象,"澄"字既指药物辨析,更暗喻医者心境的澄明。《鹧鸪天》"数旬寒暑越山巅",用数字的累积感强化时间维度,"越"字既指翻山越岭的物理移动,更象征超越世俗的精神攀登。这种双重意象的叠加,使医者形象获得立体深度。
3. 诗词中的文化传承意识尤为显著。七律"日月同辉济世时",将李时珍的贡献置于永恒的时间长河;《天仙子》"玉版镌成二秩年",用雕刻意象强调文明传承的物质性。五绝"青囊芳九域"则将中医药文化的影响空间化,九域既指中华大地,更暗示文化辐射的广袤疆域。这种时空交织的叙事策略,使组诗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4.在这组诗词构筑的艺术世界里,马学林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李时珍精神最本质的闪光。十种诗体犹如十根琴弦,在平仄格律的振动中奏响医者仁心的永恒乐章。当"千壑草芳稠"的意象最终升华为"济苍生"的人文情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一位古代医家的礼赞,更是对中华医药文化精神谱系的深情凝视。这种凝视穿越时空,在诗行间绽放出永恒的人性光辉。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