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情
苏庆松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母亲对牡丹情有独钟,近年来,我多次陪母亲到著名的景点观赏游览。
父母亲都是一九四五年生人,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四十年代,我的爷爷开油坊,卖五金,家道殷实。那个时期,父亲和母亲经常在宅邸后院的牡丹园里吟风弄月,有一次,父亲把一枝露珠犹泫的花朵,悄悄别在母亲的发髻上,当丝丝凉意突然滑动时,澄莹潋滟的池水里正摇曳起牡丹花的投映,母亲两颊顿时泛起红云。那枝蹀躞在秀发上的落英,铸成了炽烈火花的闪烁碰撞,奠定了生死与共的纯贞爱情。
五十年代末期,爷爷猝然撒手人寰,自此家道一落千丈。为了给家人带来些许期望生机,尽一份绵薄之力,母亲身临牡丹园,耗时一年,钩织一帧气势宏伟、色彩艳丽的富贵牡丹图,她托专人用红木镜框装潢起来,悬挂在客厅正中,让绣花炫示曾经的金碧辉煌,富甲一方,激励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家族之人重振雄风,东山再起。
慢慢度过困窘的岁月,家境渐好。每至春节来临,母亲总是多准备几张朱红的对子纸,她巧夺天工,剪成千姿百态的牡丹、生肖属相等,贴到寓意紫气东来、鹏程万里的醒目位置上,寄托她美好的祝福。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母亲把剪纸和绣花的传统手艺融到灿然一新的生活中,她先铰下牡丹花的样子,再将模子描摹对比,贴到鞋帮、袖口、兜兜、鞋垫或有大襟、对襟的衣服上,选择颜色各异的丝线,针黹密致绣出巧不可阶、呼之欲出的各色各样的牡丹;以后有了电视机、缝纫机、沙发、洗衣机等家用设备,母亲选择颜色、质地适中的布料,先在上面画一朵或一丛牡丹,然后在布匹上飞针走线,工致绣花。母亲的工艺品远近闻名,她无偿地送给了亲朋好友,电视套、沙发套、缝纫套、餐用套成为知心人日常生活用具的靓丽装饰品。
父母结婚四十周年纪念日那天,慈母把一个绣有金黄色牡丹花的车座垫子套递给父亲,她动容地说:“我们已风风雨雨走过人生的大半路程,当年,一枝牡丹花牵起了你我的爱情,我至今难忘池水中你仓促的身影。”
父亲笑了,他捧起车座套目不转睛地看,忽然抬头略带疑惑地问:“你绣了十六个花瓣儿?”
母亲点头:“你也数过?”
我们一时面面相觑,听完母亲当年心有灵犀、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大家都唏嘘不已。
儿子三周岁时,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帮我照料孩子,初来乍到,她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习惯,很少出门,每天早早起床烧水、打扫卫生、做饭,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头疼脑热,母亲对我们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知道,母亲一生和牡丹如影随形,不可分离,于是从集市上买了几株常绿的盆栽花卉,有她青睐的牡丹、月季、栀子花等,这些花卉都置于楼前的院子里,拾掇管理方便,母亲自然十分乐意。看着各种花木墨绿墨绿的枝叶,袅袅婷婷的姿态,姹紫嫣红的花朵,母亲仿佛回到了若干年前那片火红火红的,奔放着炽热青春气息的芳馨园地。她芟除杂草,适时浇水,去除杂枝,施肥松土……这些活计,母亲总照应得利利落落,头头是道。
为了让母亲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我经常陪她到古村落、老街坊等地方蹓跶,以让老人找回昔日熟稔的生活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母亲慢慢安常处顺了;休班时间,我雷打不动陪她到植物园活动,每次进植物园,必先到牡丹园,当生命中的至爱辉映凝聚眼前时,她顿然驻足,屏气凝神,那摇曳生姿的红彤彤的牡丹花,撩起了母亲挥之不去的前尘往事,她喟叹,父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再次浮现在她的眼前……遇上春天花枝抽芽时,她细心看园艺师如何剪枝、留枝;冬天的时候,她刻意观察园艺师傅是如何保护牡丹越冬御寒的;花朵绽放时,母亲总是在牡丹丛旁停留许久,她看得那么痴迷,一只只蜜蜂围拢在花蕊间挓挲羽翼,那色彩斑斓的蝴蝶在牡丹园中上下翻飞,各种鸟儿忽高忽低,啁啾啁啾,簇拥而来……母亲一时眼花缭乱,似目成心许,怡然自得。
母亲对生活的不离不弃、知难而进、热爱向往还充溢在她刚毅的性格中,多年来,她一直在和病魔抗衡,几次重症监护室抢救,她都九死一生,顽强地挺了过来。二零二二年,病重的母亲又一次住进医院,病情好转出院后,我陪母亲来到牡丹园,两个月的住院日子,恍如隔世,乍扑入这满眼绯红,四溢飘香的“洞天福地”里,母亲情见乎辞:“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没有忘记你对我的恩赐,你目睹了家族的风生水起,也佐证了家业的日益衰败。”,母亲又聊起牡丹的管理,她说今天这种花虽已不罕见了,但此花国色天香,不易养活,要该薅草时薅草,该剪枝时剪枝,该保暖时保暖,母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世间万物,皆有更替,风雨同舟,规行矩步,责无旁贷,言传身教,为人做事,大致如此。”去年冬天,母亲旧病复发,病入膏肓,她耗尽最后一点力气、一丝气息,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
今天,我默默地站在这个曾携母亲共赏花开花谢的有名的牡丹园中,深切回忆母亲在世时讲过的故事和说给我们的话,泪水潸潸而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