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抒情写作的阶梯
——第二单元《学习抒情》集备心得
乌兰镇中学 吴珍珍
针对学生抒情写作普遍存在的“情感空洞化”“技巧单一化”问题,我与蒙中葛老师确立“以方法引路,以技巧筑基”的教学目标,从“技法解析—支架搭建—评价落地”三方面切入,引导学生突破写作瓶颈。
首先是将技法分层拆解,以经典浸润感知。以教材课文为蓝本,梳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范式。例如,通过《土地的誓言》中“我要回去!我必须回去!”的直抒胸臆,让学生感受强烈情感的直接冲击。引导学生体会含蓄表达的力量。课堂设置仿写练习,如模仿“暮色漫过青瓦檐”的意境,用情景式开头为情感铺设底色。
其次是让习作的支架可视化,锚定写作路径。通过思维导图提炼抒情写作的“黄金结构”——以情景引入为起点,时空线索串联细节,感官描写丰盈画面,最终落笔于主题升华。例如,以“乡情”为主题时,指导学生用“老槐树—蝉鸣—蒲扇—月光”串联夏日回忆,通过视觉(树影婆娑)、听觉(蝉声起伏)、触觉(蒲扇轻摇)的多维描写,将抽象情感具象为可触摸的意象。
还有把评价标准在习作前给学生,强化目标导向。制定“内容—结构—语言—技法”四维评分量表,明确要求如“借景抒情占比30%”“至少运用三种修辞”。学生依据量表自评、互评,既能对标修改习作,又能从同伴案例中汲取灵感,实现情感与技巧的双重提升。
此次集备注重“技”“情”融合,既提供可操作的方法支架,又保留情感表达的自由度,让学生在规范与创造中找到平衡。后续将引入生活观察笔记、情感素材库等工具,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抒情写作根基。
在寂静中触摸教育的温度
乌兰镇中学 王侯梅
今天是自治区调研考试的起始,作为监考,我总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那些伏案疾书的学生。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某种隐秘的密码,既让我感受到知识传递的力量,也引发对教育的一些。
学生的书写状态是最真实的“学习心电图”。有人下笔如行云流水,试卷上工整的字迹与缜密的逻辑,让人联想到深夜台灯下的专注;有人反复涂改的痕迹,则暴露出复习时的仓促与焦虑。我曾见过一名考生在草稿纸上画满几何图形,最终在正卷上写出惊艳的解题步骤——这种从混沌到秩序的过程,恰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时间在监考中呈现出奇妙的张力。对学生而言,2小时的考试是知识储备的集中爆发;于监考者,每一分钟都被拉长成对职业价值的审视。当阳光斜照在课桌边缘,我会不自觉地计算:若自己重回高考考场,能否像这些学生般笃定?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情,让我对“师者”身份有了更深的敬畏。
监考工作也倒逼着教师自我革新。当年轻学生用平板电脑查阅资料时,我开始反思传统教学的局限;看到跨专业考生在专业课试卷上迸发的思维火花,更坚定了因材施教的信念。每次收卷时,我都会在试卷袋上标注特殊记号——不是为了区分优劣,而是提醒自己:这些笔迹背后,都是亟待浇灌的生命。
走出考场时,那些沙沙作响的笔尖声,早已化作教育田野里的风声。
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课改之路上的心得体会
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 邢利军
我是一名物理教师,在课改之前我和我校的其他多数老师相似,一堂课从头到尾老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可以说老师讲得很累,学生也听得很乏味。真是强按鸡头去吃米,强按牛头去喝水,没有让孩子去主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老师如果无法让学生抓住课堂,课后再去大量时间补救,事倍功半。
2023年8月开始,西北名校共同体多位专家阶段性入住我校,指导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等教育教学改革,至今,我校的课堂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课老师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对学、合学,以及展示。
通过课改和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提高成绩的关键是抓落实,而抓落实的关键是抓输出,输出的方式有两种:说和写,说就是输出,写就是落实,讲给别人听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老师要少讲,学生要多讲多练,老师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这样才有利提高学习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