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旧址,武汉记忆》,一本二0二五年二月出版的新书,还可闻到墨香。
每一处老建筑,都是一座纪念碑
-----《百年旧址 武汉记忆--原创诗歌朗诵作品集》序
◎ 高晓晖 原省作协副主席 一级巡视员

今年1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以下简称“湖北朗协”)发出一份约稿函,以“百年建筑,红色记忆”为题,征集原创诗稿,朗协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而举行诗歌创作朗诵系列活动,“旨在以武汉百年建筑(租界、里分、旧民宅)为主线,选择中共百年历史中在这些建筑里的故事为创作背景,以原创诗歌及朗诵的形式向建党百年献礼,警示后人,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继承精神,砥砺前行!”湖北朗协承诺要对原创诗稿择优进行舞台朗诵、平台推送,还要选编为有声读物出版发行。
这真是一个金点子!湖北朗协意在引导诗人向武汉百年建筑和中共百年党史聚焦,讲好百年建筑背后的党史故事。每一处百年老建筑,都是一座纪念碑。每一座纪念碑,都能激发诗人无限情思!
果然,各地诗人群起响应,应者云集。一份份优秀的诗作向湖北朗协汇集,终于,一场盛大的文艺演出亮相了。7月11日,“百年旧址 红色记忆---庆祝建党100周年原创诗歌朗诵会暨‘党旗颂’专场文艺演出”在武汉市群众艺术馆与数百观众见面,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竞相推送、点赞,“学习强国”更是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视频整体搬上了平台,推送给全国的观众分享。
这本诗集(含散文1篇),就是在征稿、朗诵的基础上完成的。打开书页,我们便能欣赏到诗句的美妙。 要是对这部诗集所选60首诗作的特点作一个归纳,我以为,可以归纳为如下四句话:
以物证史、睹物思人、物我贯通、情深意长。
“以物证史”,说的是百年建筑做了百年党史的见证者,建筑物所标示的空间中蕴涵着丰富的时间信息,每一幢百年建筑,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它能洞悉时间长河里跃动的每一朵浪花。诗人也正是把目光投向百年老建筑的同时,发现、解读或者追寻百年老建筑与百年党史的生动关联。
比如谢东升的《江汉关钟声》把江汉关这样一座老建筑的历史与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关联起来加以解读:
江汉关
一个栉风沐雨的名关
江汉关
一个承载厚重的地标
江汉关
一个见证历史的老者
江汉关
一座民族复兴的丰碑
有了此番解读,江汉关作为武汉的地标,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蕴涵就益发显得厚重而丰赡起来。
“睹物思人”,说的是百年建筑与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生命关联。诗人凝目百年建筑,按捺不住的是对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思念、缅怀和崇敬。
董宏量的《血染的站台--致林祥谦》,诗句饱和着激情,生动再现了林祥谦烈士就义的英勇:
三十而立的你
就这样站着死去
鲜血染红了灯柱
染红了脚下的积雪
也染红了历史的舞台
“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林祥谦烈士的刚毅与壮烈,感动过一代又一代后来者。诗人坚信,“来来往往的列车/都会永远铭记”,铭记烈士的精神,铭记烈士的英魂!
刘爱平《瞻仰红色战士公墓记》记录的是诗人瞻仰红色战士公墓的情思。作为先烈的祭奠者,他“每一次的瞻仰,就仿佛是接受一次灵魂的拷问和心灵的洗涤”。他凭吊每一位无名烈士,也凭吊留下姓名的陈春和烈士、向警予烈士。他向每一位英烈表达敬意,他深信,“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必定是永恒的,因为他们永远不会被人忘却。”他深信萧伯纳的名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我们的下一代。”
“物我贯通”,说的是诗人与百年老建筑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对话通道,诗人相信,每一座百年老建筑都是一个生命体,当诗人面对某一座老建筑,油然而生的是无限的敬仰之情,更有他内心的感动、思悟和热望。
牛均富在《历史不会忘记—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遐想》中,他说:
我无数次地经过这里
每一次
是的每一次
都会止不住地多看它几眼
因为诗人能呼吸到这里的历史气息,能品味这里的历史传奇,能体会这里的凤凰涅槃,能读懂这里饱含的价值和意义。
解智伟《向日葵向我指出太阳的方向—记董必武先生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既是对武汉中学播撒革命火种的历史解读,又是以董必武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理想信念的阐释:
这是一群阿波罗的子孙
他们到世界来
就是为了见证光
理想用燃烧为他们加冕
百年历史赐给了他们
光芒四射的桂冠
校园一株向日葵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向日葵正好作了革命先辈精神的象征,作为后来者,诗人承继革命先辈精神血脉,勇于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灿烂世界!
“情深意长”,说的诗人一旦凝目于一座老建筑,总有一种深沉的情感被激活,被唤醒。以物证史,睹物思人,物我贯通,都是因对百年老建筑的特别关注而激活、而唤醒的形态,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情深意长”,诗人对老建筑的书写,更重在抒发内心深处激荡奔涌的情怀。
柯于明说:“抚摸着红巷十三号的院墙,/一座红色的丰碑令我们心潮激荡!”刘晓蓓在保元里,见证一块石头的裂变,他说:
我感受得到石头体内涌动的潮水
在夜与昼的缝隙中抗挣
无数易过容的沙粒,在一个背街的里弄
散开、聚拢、聚拢、散开……
贺露瞻仰施洋烈士陵园,她说:“我只是一片风/而令我驻足的/是古树,石亭,石碑”,诗人风一样的驻足,其实不只为了景仰,更有生发于内心深处的自省和反思。
武汉百年老建筑,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湖北朗协以诗歌的方式,去打捞、去唤醒凝固于或者消隐于这些百年老建筑之中的红色记忆,去解读、去追寻弥漫于或者浸透于这些百年老建筑之中的文化意蕴,由此复活百年老建筑所蕴含的精神基因,由此发掘“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精神营养,此举真是功莫大焉!
我受湖北朗协谢东升会长、樊昕副会长之托,为诗集《百年旧址 武汉记忆—原创诗歌朗诵作品集》写下如许文字,虽词不达意,但足可借此聊表谢忱。
是为序。
2021年8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