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绽放文学之光
——评龚文瑞《繁花深处》
严太阳
《繁花深处》是龚文瑞先生于2024年12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全新力作。此前,读过先生的《人文赣县》《金陵寻梦》等作品,先生笔下的文字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字里行间透露出情感与思辨。《繁花深处》继承了先生以往的写作风格,这不仅是一部书写故土文化底蕴的散文著作,更是一把传承文化记忆,叩问心灵的钥匙。先生在文学创作中坚守初心,硕果累累,他用文字勉励我们,尽一份力,发一份光。在文学创作的当下,先生的作品给予我们很好的指引。我们要坚守初心,传承使命,让文学绽放绚丽之花,于繁花深处见繁荣之景象。
一、他乡与故土的描绘
《繁花深处》是一部行走的笔记。我们通读著作,可以清晰发现,龚文瑞先生以导游者的姿态给我们呈现出祖国的大好河山。作品分别由“繁花深处”、“大河之源”、“红河放歌”、“天上云居”、“家园厚土”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涉及对不同地方的生动描绘。龚文瑞先生从江浙沪写到广东、江西,从吉林写到云南,横跨多个省份,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刘彝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与阅读便有了同等的意义,参观每一个地方都是在读一本厚厚的书籍,于书本中见证地方历史的演变与特色。
行至他乡,龚文瑞先生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他乡的山水一样可以抚慰人心。秦淮河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杜牧曾在此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秦淮河静静流淌,包容着人们的种种情感,诉说着人们内心的故事。松花江是一条充满故事与记忆的河流,她孕育了两岸的无数生命,人们在松花江上纵情欢歌,她承载了人们美好的想象,同时也留存着苦难岁月的记忆。崂山,一座隽美的山峰,他不似泰山巍峨、华山险峻。他以石为美,每一块石头圆润细巧,仙风道骨,古典味厚重。伫立山峰,崇山峻岭与绵延的海水尽收眼底,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与情思。在先生的描述中,他乡的山水不仅各具姿态,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痕迹也跃然纸上。苏州的黑白文化,透着独特的韵味,置身其中仿佛能与历史对话。走进乌镇,我们可以体会典型的江南水乡美景。义合苏家围,又是一种别样的风格,江南景致与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在历史的积淀下,文化氛围浓烈。
故土在著作中占据重要篇幅。龚文瑞先生祖籍南昌,生于赣南,南昌和赣南在他笔下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故土承载了文人诸多的情感与记忆,汪曾祺、史铁生、余秋雨等,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诉说着相同的情感。龚文瑞先生以行走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故土的美丽风光。南昌的梅岭逶迤隽秀,绿荫蔓延,一条茶马古道隐匿山间,增添出几分神秘与迷人。艾溪湖与自然形成的湖泊大不相同,她失去了浓浓的自然色彩,演变成人工雕琢痕迹的新都市区。南昌的人民公园、八一广场、万寿宫,于都的屏山、宁都的赖村、石城的礼地村、赣县的韩坊等等,这些地标性建筑和地方,不仅展现了城市的人文风貌,更承载着先生对故乡的深情厚意。一座城就是一份记忆,先生足迹遍布江西各处,这些记忆碎片拼凑成一个巨大的图画,共同支撑起故土的厚重。
先生对他乡与故土的描绘,展现出独特的写作风格。他以微观视角刻画细节,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独具特色;又从宏观视野出发,挖掘地方特色,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这些描绘如同风景画般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难以忘怀。
二、历史文化的深情回眸
《繁花深处》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翻开书本,处处都能看到历史遗留的痕迹。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历史古迹、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抹杀”,现代化的浪潮掩盖了部分历史文化的光芒。龚文瑞先生通过文字为我们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一幕幕的深情回眸都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灿烂。
赣南有着秀丽的山川大河,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郁孤台、宋代城墙、浮桥、八镜台、阳明书院等,这些文化遗迹彰显出赣南的灿烂辉煌。龚文瑞先生深入细致的挖掘这些历史文化,他对这些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和情感。阅读全书,能深切感受到龚文瑞先生学识渊博,书中历史与文学相互交融。
龚文瑞先生带着对历史的探寻精神,行走于大江南北,将各地的历史文化融入笔下。他用文字坚守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向读者呈现真实的历史原貌。走进阳明书院,能感受到一代儒圣王阳明讲学授道的风采。王阳明受任南赣巡抚期间,立功、立德、立言,实施盐税改革、提出了民兵选拣、制定十家牌法等等,他亲民仁政,赢得了地方百姓的夸赞。龚文瑞先生从史料入手,以严谨态度深入挖掘历史,让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做大事者必重于细节,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从不忽视每一个地方角落,龚文瑞先生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对著名城镇的探寻往往是文人为寻找历史文化率先抵达的地方,对一些偏远乡村的探索则需要努力躬行,需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气神,非寻常人所能达到。走进《繁花深处》我们却能清晰看到龚文瑞先生躬行的品质。石城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偏远山区,往往被忽视,但它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石城是赣江之源,石城砚台历史悠久,它还是长征出发地之一和客家文化深厚的县域。龚文瑞先生走进石城,发现石城,给我们呈现出客家人的文化传统。勤劳质朴的客家人在历史流传中始终保持着仁义礼智信品质,客家精神代代相承。当走进石城礼地,我们能深刻体会到礼地人的淳朴民风,地势并没有阻碍礼地人好客的传统,相反走进礼地却能给人一种回归家园的感悟。石城客家人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动人的文化篇章。
历史文化在时间长河中不断被冲刷,但依旧没有失去原本的色彩,而是愈演愈烈,在我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龚文瑞先生立足历史,给我们呈现出历史文化的大熔炉。每一次行走在这些历史遗迹中,都能让人感受到对文化的敬畏之情,每一次回眸都是心灵的慰藉。
三、情感与哲思的交融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的表达需要借助特定的对象,人、事、物都能激发起我们的情感。哲思是富有哲理的思考,是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和思索所产生的思想观念与认识。哲思的表达取决于一个作家的阅历、生活经验和学识,以及价值观的高度,这往往需要作家将其有机地融入作品。《繁花深处》可以看出龚文瑞先生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对文学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同时也能看出先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慨。
对一座城市的情感是很难忘却的,城市的情感记忆深深扎根于土壤,壮大繁衍。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经岁月变迁,依旧散发着独特魅力。南京对于龚文瑞先生来说是向往已久的地方,从年少的情愫到今日的踏足,可以说南京城一直拨动着先生的心弦,使之神往,《金陵寻梦》是先生实现儿时心之向往地的感悟。玄武湖、鸡鸣寺、秦淮河等诸多名胜古迹是金陵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先生立足古城,内心本是欣喜与敬畏的,但是眼前之景,又是那样的不同。灯光四射的霓虹灯、浓妆艳抹的表演者、随处摆拍的行人游者等等,这些浓重的现代化气息充盈着历史古都的每一个角落,好似无情的双手牢牢扼住金陵的咽喉。物欲横流的商业化包裹住历史的记忆,金陵也就失去了原来的亮色,龚文瑞先生感慨,城市发展的快节奏是否有利于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城市管理者又该做出怎样的抉择既能保护历史文化不被磨灭又能建设城市商业。龚文瑞先生的这种思考值得我们深思,快节奏的时代下我们的心灵似乎有了隔阂,不同人的感悟也就渐渐产生了分歧。不仅是金陵,其他任处也有同感。先生在走进槎城太平街时,也有相同的感受,本着探寻文人历史遗迹的心情游走,但身边所触之人所访之事又是那样的悬殊。李焘故居深藏在巷子里,如果对当地不熟悉是很难寻觅,然而让先生大为震惊的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似乎也不知道李焘故居在何处,更不知李焘是何许人也,一种文化心灵上的冲击油然而生。先生不禁感慨,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观念如此淡薄,这些历史文人在他们心中留存的地位竟如此狭小,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间距在此刻展现。
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能看到许多珍贵的文化记忆。我们这代人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应是敬畏与传承,这也是龚文瑞先生所给予我们的厚望。情感是内心深处的表达,对待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我们理应热爱与敬畏,但随着城市商业化的向前发展,又有多少名胜古迹失去了色彩,变得了无生机,这也是先生给我们的警醒。龚文瑞先生在作品中融入哲思,提醒我们要用思辨的眼光看待事物,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寻找心灵的寄托。
四、结语
《繁花深处》是龚文瑞先生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文学初心的坚守。先生在触摸历史的痕迹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与思考。在他笔下,各地特色鲜明,对故土的描绘饱含深情。这部三十六万字的作品,承载着先生的文化记忆与情感,也寄托着他对我们以及后者的殷切希望,他希望我们传承文化记忆,坚守文学初心,为文学事业贡献力量,让文学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历史的探寻需要深入的了解与思考,短暂的接触不能触及历史的深度,表层往往不能追寻背后的肌理,这就需要我们长久的探索与反思。龚文瑞先生通过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诸多历史文化,表达了自身的真情实感。尽管部分文章在挖掘历史深度上略有不足,淡化了文学历史的厚重,但这也属正常,毕竟历史文化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而先生也一直在坚守初心。先生用情感弥补了这一不足,情感是对历史文化感悟的重要表达方式。总体而言,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读者对《繁花深处》的整体阅读与理解。
文学创作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深躬,不骄不躁,耐得住性子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龚文瑞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学创作的初心,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繁花深处》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也是对心灵的叩问。我们要向先生学习,不断耕耘,在文学道路上绽放光芒,创造更加绚丽的文学景象。
(注:严太阳,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周建华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