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记录与生命的对话
——循着时间和生命的轨迹悦读《繁花深处》
郭春华
时间是有力量的、时间铸就历史,时间雕刻细节,时间酿造故事!
收到文瑞老师寄送的《繁花深处》迫不及待展卷阅读,2025年1月出版的这部散文集,收录近二十年未结集的80篇行走散文,分为“繁花深处”“大河之源”“红河放歌”“天上云居”“家园厚土”等五辑,涵盖江南水乡、上海都市、云南梯田、美哉江西、等多元地域。书中不仅记录自然与人文景观,更通过钩沉历史、探幽岁月,揭示地域背后的“灵魂与脉动”,如《倔强的赣州》以微观视角呈现城市精神,《方塔情思》则借古建筑反思文化传承。书中附录的评论文章,亦体现其与年轻学子的思想碰撞,展现创作与教育的双向互动。通过百年经典的回溯以及半个世纪的回眸、创作经历的回顾和作家们沟通的心得,文瑞老师为我们勾勒出“文学世界”的蓝图——它需要广博的阅读积淀、敏锐的社会洞察、持久的写作耐力。正如老师所言:“文学的价值,在于让个体在喧嚣中听见真理的低语,在碎片中拼凑完整的灵魂。
老师的文学之路是一条从地域文化研究者到散文名家的漫长旅程。在凌晨读到《惜别晚报》时,得知老师也是从此刊物开始其职业和命运的嬗变 ,从一个城市探索者到成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再从地方学者到全国性作家到出书50本的全国性作家。
此时,我停了下来陷入了沉思和回忆中,复读完成第二次高考,等候录取通知书时焦虑,以及年轻对一切充满好奇,一点点诗意又不足以支撑未来的迷茫,共鸣与老师深知一个豆腐块的文字对于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的重大意义。《赣南日报》历史以及《赣州晚报》24年的成长以及消融,与其说《赣州晚报》让文瑞老师完成个人职业的嬗变,更不如说有无数人也都因为它的影响与帮助而成长得更为顺达,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等待成绩和录取通知书是苦闷和惆怅的,于是报纸和广播电台陪伴了无数孤独的夜晚,甚至于家人看着我拿着报纸呆坐半天开始担心而感到惊恐,我知道他们在担心什么,他们却不知道我在琢磨什么,回想起来都觉得好笑。倍感欣慰的是,90年代赣州广播节目中,夜间为你读诗的节目是《午夜星河》。从来不爱看电视的我,小广播成为我和其他许多诗歌爱好者的精神寄托。于是把心中的苦闷和惆怅用诗词表达成了当时的唯一的娱乐和解脱,收到稿费的时候家人才没那么担心了。节目中的“珍珠岛”栏目选播知名诗人的作品,而“青青河边草”栏目则选播一些新锐诗人的作品,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正如老师所说《赣州晚报》24年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是“社会的氧气”、“地方的使者”、“社会航船的守望者”更是无数无名小辈的“精神引领着”。
每一座城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记忆,林林总总、点点滴滴,构成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体现出城市的文化价值。这种记忆不同于设计师手里的图纸、档案馆里的资料,它已融合进这个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以及每一块砖石里;它如同人的过往丰富着自己的回忆一般,城市同样有回忆、有故事,活生生留存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沉淀着自己的文化,厚重着自己的历史。文瑞老师职业身份多重交织——大学特聘教授、文化顾问、媒体人,最终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身份确立其文学地位。文学爱好一直着伴随着我这个学英语教育专业的人走过了一个个美好的春夏秋冬。
老师的成功源于对地域文化的深耕与超越:早期作品聚焦赣南本土,后期则通过行走将视野扩展至全国,乃至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性。这种从“地方性”到“普遍性”的升华,使其作品既具地域特色,又能引发跨文化共鸣。从《秦淮河上寻桨声》—《黑白苏州》—《金陵寻梦》—《大美苏家围》—《松花江畔》—《北京宋庄》—《420成都》……龚文瑞老师的行走笔记和创作轨迹揭示了一条从学术研究到文学创作、从地域书写到人文哲思的路径。其成功不仅在于“量”的积累(50部著作),更在于“质”的升华——将行走转化为对生命与文化的深度叩问。正如《繁花深处》所呈现的,他的文字既是地域的素描,更是灵魂的倒影,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在场性”与“历史感”并重的范本。
静心读完《繁花深处》这样一部融合行走、哲思与人文深度的散文集。后记中写道:“行走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通过行走领略世界的丰富多样,触摸历史的脉搏”,这一理念贯穿其创作始终。同时在《迷失与守望》中对文学的亲和力、文学的边缘等问题的无奈和思索又在《吾心光明》一代宗师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心学中得以释怀,在“”致良知“思想思想精髓中找到出路。老师在《当下散文创作的困境与突围》对目前文学创作做出深度剖析:为目前三大问题网络平台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冲击、为写作而写作的困惑找到突破口,强调情感深度与人性的洞查仍需依赖个人的器官觉醒和不同的生命体验从而叩响生命的意义,即书写现实也营造意境,即正面书写亦反面批判、即要有感性诗意也要有理性哲思,创造出”三独"(独具风格、独特样式、独有韵味)的优秀作品。为年轻一代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老师的行走理念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在《繁花深处》中,他多次提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强调通过行走抵达“阅读所不能给予的深刻”。 老师将写作视为“愉悦自己,告慰内心”的方式,主张以真性情面对世界。如他在后记中所言:“人生苦短,写作或出版的意义在于活出大自在、大意义”。世事变幻,脚步前行,身心平和时光静美,生命抵达视阈与灵魂的雄阔。长卷之外,长情不绝,是时间和空间给予人类灵魂和情感最深情的抚慰!
繁花深处墨痕开,
千蝶破茧出灵章。
忽闻云间松涛响,
星芒淬剑斩尘埃 。
2025/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