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获得的荣誉比他的年龄多
——记传播盐垦文化的人退休老干部邹迎曦
仇育富
有人戏称上班族是“三等公民”:上班等下班,一个月下来等工资,一辈子下来等退休。有职位的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后的一段时间多少都会有些失落感,而职工退休则不同,辛苦一辈子,退下来自然是如鸟归林,天马行空,自由翱翔。随着老年化趋势的发展,这部分人已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我想说的就是这群人中仍有一些人在为国家、为社会奉献余热,他们身退心不退,犹如老骥伏枥,奋斗不己。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利用自己的专长仍在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在我接触和了解的人群中,有一位退休近30年的老同志,他叫邹迎曦,退休后仍在耕耘不息,所获得的荣誉比普通上班的人还要多,甚至比自己的年龄还要多。
邹迎曦出生于抗战暴发的1937年,出生地在现在的大丰区草庙镇,长期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开发与研究,是一位高级农艺师。1956年参加工作后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学研究、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曾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县农科所、市能源办任职。兼任中国农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农业环保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1976年被聘担任南京大学“农村应用化学”兼职教授。
尽管他肩负着许多职务,但这些头衔恰巧证明他是来自于基层的实干家。邹迎曦早期在推广新式农具、改革耕作制度、改良土壤、选用良种等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时,尽责尽力,多次荣获县政府的奖励和奖状。后来他从事农村能源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同样也取得了很多可喜成果,在对农村省草灶的改进技术和新建沼气池及其使用技术上有了自己的创新,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在国内相关杂志上发表,收获了很多荣誉,还被国家、省级媒体所报导宣传。
他凭借这份执着与热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赞许。船到桥头,车到站台,该到了下站台的时候了,理应卸下工作重担尽享老年生活,但邹老的心怎么也离不开他干了几十年的事业上,他发现自己除了对几十年的那份执着的工作感兴趣,其他一切在他的眼中份量都是那么地轻。跟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说,邹老从来都没有退过休。
1997年,了解他的人想到他这样对工作非常认真的人猛一退下来肯定不适应,便找了个事给他做, 聘请他担任《大丰盐政志》主编。也就是这么一份工作把他牵住了两年时间,他和同事一起编成了一部60多万字的《大丰盐政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有了这份从业经验和声誉,1998年他又被大丰市政府聘请担任《大丰市志》副主编,这一来又是7年时间,他与同事们一起编辑了270多万字的《大丰市志》。在《大丰市志》41章中,他一人就撰写了19章,接近50%的工作量。同时还协助主编完成全志的统稿等工作。《大丰市志》出版发行后,在全国荣获一等奖。接着他又被大丰政协、总工会、发改委、经信委、民政局、老干局等单位和部门,聘请担任《大丰市经济综合管理志》《大丰工会志》《大丰历史地名志》主编。同时,还被聘担任《光辉历程——大丰市离休干部风采录》《盐韵大丰》执行主编。在编志过程中,还协助编辑了《大丰农业志》《大丰大事记》等。
几十年的工作实践,加上近10年的编写各种书籍的经验,邹老从一个技术型的人才转型为一位学者型的专家,在农业方面他无疑是一位资深的行业里手,编志过程又让他成为一名本地的活地图、活词典,成为大丰文化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在编志过程中,他接触到许多盐与垦的问题,这些便是大丰这百年以来的主题,自此,他又开启了研究盐与垦的课题,硬是将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专业人才。在他研究盐与垦的课程上绕不开民国实业家张謇。1998年他被张謇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2006年被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聘为“客座研究员”,2013年被中国海盐博物馆聘为“专家顾问”,2014年被中国海盐文化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2016年被中国盐垦文化园聘为“历史文化顾问”,2019年被AAAA级荷兰花海聘为“张謇与盐垦研究顾问”,2010年批准为“省级海盐生产工艺非遗传承人”,2008年批准为“张謇传说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一个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就已经是行业中的娇娇者了,但他不满足自己现有的工作,还有着更多的责任感和更远大的目标,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挑战自我,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邹迎曦就是这样一个从不服输的人。对他来说,退休生活实质是他另一种人生、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开始,是他从技术员、研究员到专家学者的自然过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尽力是一种融入他血液的基因,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无须提醒的自觉,是一种刻在内心的执着与坚强。
为开展盐文化和盐垦文化的研究,2002年至2008年期间,大丰成立“东方盐文化研究会”,从资历和实践,这些硬性条件都只有邹老这样的人才能承担这样的工作,他被推选出任副会长兼《东方盐文化》(季刊)执行主编,并由他主持出刊《东方盐文化》26期。他还在“张謇与盐垦研究会”出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两个学会成立后他的工作比在职时还要忙,每年都要撰文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使他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研究员转变化一名真正的专家、学者。许多重大文化课题都会想到邹老,邀请他做顾问,大家都会认真聆听他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他提出的许多意见都会成为这些课题重要的参考。
在盐文化研究方面,他先后8次撰文参加全国性的盐文化学术研讨会。1988年,他撰写《试论历史时期大丰海岸线的变迁》一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南京大学举办的亚太地区第五届“人类对海岸带环境与生态的影响(MICK)学术研讨会”,论文(英文版)刊登在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中;2009年撰写《试论中国盐税的征榷与管理》,参加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在四川自贡召开的“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 2015年撰写《浅析两淮盐商的发展与嬗变》,参加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专业委员会,在江苏扬州召开的“全国盐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讨会”;2018年撰写《浅析小海场袁氏垣商集团的崛起与嬗变》,参加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专业委员会,在盐城召开的“区域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
他屡次参加会议的论文,不仅全文收入会议论文集,大部分论文都在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盐文化》论丛上发表。他对盐文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盐城地方上的盐文化理清了脉络,还为我国在海盐上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研究海盐文化过程中,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四套、九套和湖南省电视台“关于盐文化”的采访。2005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沧海桑田话盐城》在大丰全景拍摄草煎盐生产的全过程。这个草煎盐的摄影场景,是在两个月前由他负责在“斗龙庄园”新建起来的,得到编导的认同和表彰。2014年中央电视台九套拍摄故事片《海盐传奇》,在大丰范公堤取外景请他全程讲解范公堤的前世今生。湖南省电视台、泰州市电视台等关于“海盐文化和吴王张士诚”等内容来大丰采访,都由他接待并为主讲嘉宾。
邹老退休的这些年中,他在张謇与盐垦研究方面先后撰文参加了1至5次的“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内召开的3次“张謇与盐垦事业学术研讨会”,撰写论文45篇,这些论文不仅是用于各种会议的发言交流,还都被收入各种论文集,且有多篇论文在国内相关杂志上发表。
在这些创作和研究成果中,最让他感到开心和充实的是张謇与大丰盐垦事业,他出的专著有: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求索集》(盐垦处女作);2008年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盐垦研究》(列入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丛书);2015年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盐韵大丰》;2016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本场人历史与文化》;2017年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的《家乡的盐垦》《盐垦概览》《万盈墩的往事》《盐垦古韵》(盐垦文化园系列丛书);2020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张謇一生》(全面阐述了张謇的敬业精神);2021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海湾神韵》(大丰史话)等10本书。
为了传承盐垦文化,他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的采访。2014年中央电视台四套中文国际频道“华人世界”栏目组到大丰荷兰花海拍摄《最美花园》,邹老全程担任讲解张謇盐垦与花海的前世今生,编导对他的讲解非常满意,在影片中称邹老是“中国盐史专家”。2007年接受海门电视台《寻根》栏目组“关于通海移民”的采访;2013年接受南通电视台故事片《破荒》栏目组“关于大丰盐垦公司”的采访;2024年江苏省电视台在大丰拍摄《张謇与大丰》记录片,他被3次录像,讲解张謇与大丰鲜为人知的故事,大丰电视台还专门为他录制了10分钟的专题片——《传播盐垦文化的人》。
他在研究盐垦文化方面有了成果后,国内外有识之士慕名前来向他请教盐垦方面的知识。在他退休至今已经接待和帮助了8名国内外的博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有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日)西泽治彦、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思飞、牛津大学(英国)博士研究生(香港)卜永坚、广东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冯爱琴、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吕小琴、史伟、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生徐靖婕、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胡联洋。这些研究生虽然都是研究盐垦文化的,但是各有侧重各自的专题,有的全面了解淮南盐垦情况,有的专门研究盐垦公司的移民问题,有的研究盐垦公司的性质和业佃关系,有的专门研究盐垦公司的股份制,等等。这些学生在大丰时间最长的两个多月,最短的也有两个星期。
2024年,已经88高龄的邹老还分别接受了两名国内外的博士生来访,成为他的关门弟子,他先后共接受了10名国内外博士研究生的来访,最后两位是上海复旦大学硕士生卞楷文去上海交通大家读博,研究方向盘是盐垦。还有荷兰莱顿大学博士生曹茗然,研究苏北盐垦事业与滨海开发的国际史。
在这些学生来请教他知识期间,他对这些学生都当自己的家人、当成是自己的儿女,有两名学生因为学校的补助较少,长期住旅社有困难,邹老就将他们接过来吃住在自己家中,不收学生们一分钱。结果他们临走都悄悄把饭钱放在了自己的被窝里,这也让邹老非常感动。所有来找他的学生,他都对他们每天的日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白天外出看现场、调查走访、开小型座谈会、收集资料,晚上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和复制资料,根据需要各人的时间长短不一。西泽治彦用社会学的方法搞海门移民调查,先后两次来大丰,一次都在一个月左右。徐靖婕因是硕博连续,所以她在读的5年中来了两次大丰,每次来都吃住在邹老家。这些博士研究生毕业前的论文多次征求邹老的意见,并在后记中多次提到邹迎曦的名字,以对他表示诚挚的感谢。
邹迎曦退休后,将自己活成了一道耀眼的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19年盐城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授予他2014年——2018年度盐城市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23年被大丰区卫健委、大丰区老龄委、大丰区老龄协会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6年被大丰区政协表彰为“政协优秀文史研究员”。2021年被中共大丰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家里的这些荣誉证书可以堆到一人多高,每一个荣誉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和他辛勤的付出。
2023年大丰成立老年作家协会,87岁的他成了老年作家协会的会员,他甚至还冒着酷暑将他自己的书籍送到老年作家协会工作室,让更多人了解大丰的地方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这些也成为协会老年作者写作时重要的参考资料。
今年虚龄已有89岁的邹老有着良好的心态,为人豁达大度,因为心中仍有梦想,有追求,有对地方文化的深层思考和探索,在辛勤开拓中创新,力求去寻求新的突破,创造新的业绩,讴歌新的人生。他表示,在有生之年,要为华夏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邹老深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国家繁荣的基石,为此他仍笔耕不辍,致力于将地方文化融入新时代文艺创作,邹老的事迹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文化事业,他们立誓要以邹老为榜样,深入探讨邹老的研究成果,将他的这份精神薪火相传。邹老的精神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灯塔,还让年青人能从中汲取到智慧与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文化繁荣的新篇章。
披甲白衣绽赤情
——追忆长征医院景炳文教授
作者:军旅作家王德才
惊闻噩耗:急救科老主任景炳文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0月1日22时33分,不幸在长征医院与世长辞。这还是我事后得知的,深感自己未能去景教授的告别仪式最后送一程而遗憾、愧疚。今写此文表示我对景炳文教授的追思和缅怀!
我与景教授有缘在福州相识。景教授1933年3月出生于浙江海盐,1951年1月参军入伍,1957年入第七军医大学医疗系学习,1962年在福州军区总医院工作。我1969年从南昌步兵学校(后改名为南昌陆军学院)调入福州军区前线报社任编辑、记者,由于工作关系,对景教授的工作有所耳闻和接触,我知道他还是军区首长的保健医生。后来,我于1979年3月被调入第二军医大学政治部工作,1986年调入长征医院工作,景教授也于1983年被调入长征医院,从事内科心血管和危、急、重病临床与科学研究,真是缘分不浅,从福州相识到上海同一个单位工作!
长征医院1987年组建急救科,目标是主攻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景炳文是长征医院建急救科后任第一代学科带头人、科主任。他作为中国危重病医学的探索者、先驱者、缔造者和开拓者,首次将学科命名为“急救科”,将急诊与急救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科两室”,即急救科、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建立危重伤病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一体化急救理念和架构,并一直延用至今,为急诊重症学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他是全国急诊医学委付主委、危重病医学专业组长,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付主委,上海市急诊ICU质控中心主任。他从事急救医学专业,八十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ICU危重病医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深理论。
对心肺脑复苏、难治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与衰竭防治、多发伤和复合伤等危重急症的诊治方面有深厚造诣,研究在国内领先,发表学术论文263篇,主编《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急危重病例救治与分析》、《急症急救学》等专业著作。景主任研究中药大黄在胃肠功能防治方面取得较好理想疗效,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奖。景主任注重培养急救领域的专业人才,带领15名研究生,在科里精心培育接班人,带出了急救业务精深的楊兴易教授、林兆奋教授、李文放教授、陈德昌教授等一批急诊重症医学人才,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的救治水平。景教授先后8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全军急救医学“终身成就奖”、中国医师协会“特殊贡献奖”、全国重症医学大会“杰出开拓奖”等荣誉,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是急诊重症领域的一代宗师。
景教授给我的印象,慈眉善目,面容清秀,精神矍铄,说话总带笑脸,给人一种菩萨心肠的感觉。特别他对病人视亲人,对每位病人,凭借其卓越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耐心和爱心,对病情观察思考细心周到,准确诊断,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深得患者和家属的信赖,让病人感到安心和放心。他从医60余载,指导抢救急危重病伤员不计其数,直至耄耋之年,在临床一线还总能看到景教授抢救危重患者的身影,主持会诊和抢救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2007年8月初,景教授被请去上海市北医院,指导帮助抢救心跳停止3小时后21岁女孩奇迹“复活”。景主任组织抢救另两位患者让我记忆犹深。一位是我同学、战友的弟弟,因胰腺疾病需要抢救,通过我找到景主任住进ICU病房,患者连续高烧一星期昏迷不醒,住院44天,终于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另一例是我朋友、到江西插队的上海老知青,有天晚上她打电话告诉我:其住在浦南医院的女儿病情加重,该院无力抢救,要求转到上级医院救治。我打电话给景主任,转达了浦南医院和患者家属的意愿,请问景主任有何办法?未曾想到,景主任接我电话后,立即自费叫了部出租车,在夫人的陪同下,从浦西中兴路赶往浦东浦南医院,察看了患者病情,
立马安排患者住进长征ICU病房,经过近10天的抢救,使患者痊愈出院,令患者和家属感动不已。2020年12月5日,光明网头条发布舟山、上海、南京接力救醒心脏骤停深度昏迷的16岁男孩的感人消息,反映87岁景炳文教授从上海护航到南京,并亲自进入高压氧舱全程陪伴患者,他先后6次往返上海与南京治疗,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患者父母给景教授送来锦旗:“老泰斗妙手回春,少年郎重获新生。”这一幕幕,一桩桩,正如急救科做的视频《急诊人物风云录》中评价景炳文教授那样:“在中国急诊医学完全荒漠的土地上,他第一个建立了急救医学科;在急救医学完全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他所在的急救医学科即是全国危重病患者一心向往的地方。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就看到了生 的希望。”
追思缅怀文章该划句号了,写一首小诗送给在天国安息的敬仰的景炳文教授:
身穿戎装经风霜,
老来苍枝写芳华。
病去挺身迎新日,
死亦昂首笑落花。
长江东去英名在,
梦里鲜花夜祭奠。
东海波涛歌万里,
故老才华颂世间。
王徳才简历
一、简历
男,出生于1942年8月2日上海滩。1961年8目8日应征入伍,1962年11月28日入党,大学文化。担任过长征医院政委、党委书记、大校。
二、学历
1959年8月至1961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预科学习;1964年10月至1966年3月在南昌陆军学院(原名南昌步兵学校)参谋专业学习毕业;1985年4月至1989年4月参加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学习毕业;1986年5月至1988年6月参加中国行政函授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习毕业。
三、履历
1、1961年8月至1964年9月,入伍当战士、警卫员、团轮训队当教员;1964年10月至1966年3月,军校学员;1966年4月至1969年9月南昌步校宣传处干事;1969年10月至1979年3月,福州军区前线报社任记者、编辑;1979年3月至1986年9月,担任第二军医大学宣传处处长;1986年9月至1997年12月,在二军大附属长征医院,任政治部主任、纪委书记、政委、党委书记;1998年至2001年期间,曾在上海启泰绿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海济医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智晶科技公司等任付董事长、付总经理。
2、在国家卫生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所直机构—中国农村卫生扶持项目管理中心任主任,上海京鹏实业总公司任董事长。
3、入伍后连续几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五好学员,多次受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1995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廉洁勤政先进个人”,1996年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1997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党委书记”。1979年被解放军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1980年采写、宣传吕士才的先进亊迹,吕士才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模范军医”,撰写《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军医》获全国首屆好新闻评选通讯一等奖,1986年采写、宣传二军大赴老山前线代职见习分队学员的先进亊迹,全队20名学员全部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分队获“新长征突击队”称号。撰写报告文学《抹不掉的回忆》被金盾出版社评为一等奖,通讯《不用扬鞭自奋蹄》被总参谋部《军事教育》杂志社评为优秀作品二等奖,通讯《因为我是共产党人》被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列为重点讲读课文。主编、出版著作《模范军医吕士才》,发表论文14篇,其中9篇在中央及省市书刊杂志上发表,5篇获论文二等奖,3篇分别被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经济文库》、《中国当代社科研究文库》、《中国优秀领导管理艺术宝典》收集刋登。
任职医院政委、党委书记期间,带领党委一班人团结奋斗,党委“一班人”被上级领导赞誉为“心齐风正干劲大”;带领全院上下狠抓两个文明建设,连续三年获得全军优质服务竞赛优胜“白求恩杯”,被连续10年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上海市军民共建共育先进单位。`
在担任中国农村卫生促进工程委员会主任期间,组织开展医疗公益活动,带领军、地5家医院10位专家教授,开展义诊、培训乡村医生、联系国产医疗设备厂家捐助扶持医疗设备,批准创建了30多所农村慈爱医院,在江西、浙江开展17个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培训试点,扶持捐助DR、碎石机等医疗设备总价值3000多万元,足迹到达江西、福建、贵州、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