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释宝红撰写的六汪镇志《乡土民情》篇初稿,共4万余字,将六汪域内从日常生活到传统节庆,从人际交往到古老信仰等各种乡土民情全方位地记述了下来。现节选其中的几种风俗,供大家欣赏探讨。】
释宝红简介

释宝红
释宝红,男,生于1963年,六汪镇龙庵村人。1985年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07年获“青岛市优秀教师”称号。在职期间,深受学校师生敬佩,被誉为“红宝石”。已退休。2023年7月参与六汪镇志编纂工作,现任《六汪镇志》编辑,六汪文联副总编辑、党支部委员。
《乡土民情》节选
烟俗
六汪域内自古有吸烟习俗,素有“累了抽袋烟歇歇”“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之说,天冷时亦有“吃袋烟,暖和暖和”之习惯。男子相遇,常以烟相敬,无论对方是否吸烟,先敬烟以示礼数。
20世纪60年代前,村民多自种烟草,于自留地植十余株老旱烟,烟叶晒干搓碎后自用,不种烟者则购于集市。旧时吸烟用具颇为讲究,烟袋锅为铜制,烟袋杆为木制或竹制,烟包子则用布或皮制成。点烟工具初为火镰、火石、火头、火管等,至20世纪50年代火柴普及,火石、火镰渐废。后又有汽油、火油打火机问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成品香烟渐成主流,唯部分老者仍嗜老旱烟。
21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宣传吸烟有害健康,加之公共场所禁烟规定,吸烟者日渐减少。

酒俗
旧时六汪域内村民平日少饮酒,唯逢年过节适量饮用。家中来客,无论客是否饮酒,主人必备白酒,以示礼敬。俗语云:“无酒不成节”“无酒不成席”。
随着生活改善,酒渐成餐桌常备饮品。饮酒名目繁多,如节日酒、婚庆酒、祝寿酒、上工酒、完工酒、开业酒、聚会酒、贺喜酒等。旧时酒席热闹,行酒令盛行,如划拳、猜火柴杆、压指头、猜扑克等,输者饮酒。20世纪80年代后,行酒令渐废,饮酒趋于文明,劝酒之风大减,敬酒多以吉祥、祝福之语代之。
21世纪以来,酒桌饮酒者渐少,饮料代之,俗语云:“只要感情有,白水也能代美酒”“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已成新风。
宴客时,客人或长辈坐上首。斟酒用右手,先客后主,斟满而不溢。俗语云:“左手斟茶,右手斟酒”“斟茶要浅,斟酒要满”。上菜先客后主,敬酒亦先客后主,不劝酒,适可而止,防醉失态。碰杯时,酒杯低于客杯,轻碰免碎。

茶俗
六汪域内村民素有饮茶之习,茶有健胃消食、止咳生津、提神明目之效。旧时多以茉莉花茶、玉兰待客,今则讲究茶叶品质,绿茶、红茶等淡茶盛行,茶亦成馈赠佳品。斟茶时,传统用左手,茶不满杯。敬茶先长后幼,先客后主。受茶者以右手近碗边示意回敬。茶现泡现饮,不饮隔夜茶。

祝寿宴俗
六汪域内村民为老人祝寿称“过生日”。旧时60岁为老年之始,60、70岁为“大寿”,80岁以上为“高寿”。60岁前称“过生日”,60岁后称“做寿”,逢十为大寿。当地习俗“做九不做十”,故59岁做六十大寿,69岁做七十大寿,以此类推。百岁老人亦称99岁高寿,因传说百年为寿限。73岁、84岁生日时,多说或少说一岁,避“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之讳,此俗与孔子73岁、孟子84岁寿终有关。子女为父母祝寿,备新衣、寿桃、长寿面、生日蛋糕,祈愿老人福寿延年。

(本栏编者文内插图)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