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兴
农耕地标汪家稻场
在木兰乡西北部,长塔公路左侧,一个血缘聚落,农耕图腾篝火单元汪家稻场,以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自然而然地作为桥头边村的中心。
五六十户人家,二百号人丁的湾子,坐北朝南在枕山面水的“筲箕地”上,五魁首的小山分列在东西南北中,一条溪水潺潺投抱仙河,诠释着“水西流,出王侯”的寄寓。
先人的智慧命名,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依稀回荡对五谷丰登的憧憬,“一夜连枷响到明”的丰收场上,世代流淌的农耕元素,子孙后代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情画意的清明上河图。
长镜头回放到二千五百八十多年前的姬周,黄金家族汪侯证生的神奇故事,巧合三水一王的造字结构,开山鼻祖汪侯的瓜藤延伸到山东、山西、河南、安徽 、江西等地。
传到了七十世汪鈗,娶妻乐氏,生有四子,亨通这一支随母由江西饶州府筷子巷迁到湖北孝感城北古刘店汪家冲。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汪兴祖在这场雌雄对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友谅残部为报旧仇,轻骑突袭汪家冲,一夜间火光冲天。亨通虎口脱险黄陂木兰山北落脚,命名为汪家稻场,重新垦荒,延绵瓜瓞,这个血缘聚落的后人共仰他为本地一世祖。
六百多年的沧桑,两棵枫树讲述着曾经过往。绿荫下的老牛引吭高歌日出日落的景象,春华秋实的故事,夏夜稻场扑萤火的童年,爷爷奶奶们的传说与神话。
吴越春秋与荆楚春秋在这里无缝衔接。元宵社火、舞龙舞狮在“忍气寺”上演,土地庙前的葡蔔朝香,那一份虔诚,是风调雨顺的祈祷。乡村的文化盛宴,是庄户人家的尽情饕餮,民俗风情浓郁的高跷与楚剧乡愁吸引游子的如醉如痴……
稻场是文化的平台。节目播出采龙船、跳狮子,小伙子们即兴发挥彩词,诙谐打趣,那种口若悬河,让附近的七仙女抛来绣球。
大队文艺宣传队是人才摇篮,自编自导的戏剧、曲艺到塔耳、梅店、红安演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当时周边很有名气。
公社时期的集体劳动,挖塘掘堰,水利工程建设筑堤打坝夯歌响彻云霄。姑子冲水库、王毌堰瑶池水库泄闸,旱涝保收的笑靥,大同世界的昨天,老一辈的津津乐道的回味,小孙子数着天上星星,天方夜谭追溯火红的年代…
吃大锅饭的桌上,增添了社队企业的菜肴,一百多人规模的铸造厂红红火火,北乡远近闻名。提升了社员的分值的含金量,让周围大队羡慕不已。
蓦然回首,乡贤们先知先觉,与湾里的德高望重长辈们合计,一经推出,全湾老少都拍手叫好,共同捐资,刻石以纪先祖的功德,启迪后人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走出汪家稻场,回报这片哺育了自己的土地,记住“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的牵挂。
不论天涯海角,什么岗位,为家乡增辉添彩。光宗耀祖是千百年的梦寐。而不出不屑子孙,是家风家训的底线。
由家庭梦的细胞翕张到中国梦的大格局,今天的汪家稻场的老幼们,都在浓墨重彩书写到族谱、方志、国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不曾在世上白走一趟。
公元2025年3月23日(乙巳二月二十四)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