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屯三杰外传
文/老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鲁南地区,泰山南部的凤凰山下、枣花湖畔,有个富屯村。这里穷得叮当响,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麻石岩,人均不到七分的田地全靠老天爷赏饭吃。村里二三十户人家,住的大多是麻石砌成的草房。早年不能外出务工,村里十几个精壮小伙因家境贫寒娶不上媳妇,老人们愁眉不展,媒婆一听富屯这穷样,都摆摆手走了。就在这片困窘中,富屯出了三个传奇人物——阿根、二红、三民,“富屯三杰”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第一章 破烂怪杰阿根
辍学谋出路
富屯村,阿根家是出了名的穷。作为家里的老大,小学刚上到五年级,他就被迫辍学回家。阿根身高一米六五,身形敦实。一对灵动的老鼠眼,透着精明劲儿,可脸上布满疙瘩,五官长得不太协调,模样算不上好看。
辍学后的阿根一心想着怎么让家里的日子好起来,他瞅准了养兔子这营生。在那个粮食稀缺的年代,别人家还在为吃饱饭发愁,阿根家却时常能吃上肉,甚至还有余钱。长毛兔能卖钱,灰瓦兔下崽也能换钱,多出来的兔子就卖给采购站,自家偶尔也杀一只改善生活。
辛苦挣学费
立秋过后,山上的槐树叶子渐渐泛黄。阿根带着四个弟弟上山撸槐树叶。“兄弟们,多撸点,这可都是钱呐!”阿根一边手脚麻利地撸着树叶,一边招呼弟弟们。
到了晚上,兄弟几个把白天晒干的槐树叶一麻袋一麻袋地搬到石碾旁。昏暗的月光下,石碾显得格外沉重。
老二抹了把额头的汗,有些吃力地说:“哥,这石碾可真沉呐。”
老五年纪最小,打着哈欠,声音带着一丝哭腔:“哥,我困了,这要忙到啥时候呀,累死我了。”
阿根停下手中的动作,走到老五身边,轻轻揉了揉他的脑袋说:“老五,再坚持坚持。等把这些槐树叶碾碎卖了钱,哥给你买新书包,让你风风光光地去上学。”
老三也嘟囔着:“上学有啥用,还不是一样穷,天天累死累活的。”
阿根听了,严肃起来,目光扫过弟弟们:“可不能这么想!只有读书,你们才有出息。你们看看咱这穷村子,要是不读书,以后就只能一直穷下去。等卖了这些槐树叶,再加上卖灰兔崽的钱,不仅能供你们上学,还能给你们都换上新衣服、新鞋子,不用再穿咱娘做的布鞋啦。”
老四眼睛一亮:“真的吗哥?我想要一双白色的运动鞋,隔壁村的小明就有一双,可威风了。”
“当然是真的!”阿根坚定地说,“只要咱们兄弟几个齐心协力,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老二,你劲儿大,多使把力推碾子;老三,你负责把槐树叶摊均匀;老四,一会碾碎了就帮忙装袋;老五,你年纪小,就负责在旁边给哥哥们递水,可别偷懒。”
弟弟们听了,都来了精神,纷纷应和。在阿根的带领下,兄弟几个分工明确,干劲十足。石碾在月光下缓缓转动,发出沉闷的声响,伴随着兄弟几个的说话声,在寂静的夜晚传出很远。
经过一夜的忙碌,天刚蒙蒙亮,他们终于把槐树叶全部碾成了细细的粉末。看着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槐树叶粉,兄弟几个脸上都露出了疲惫又满足的笑容 ,仿佛已经看到了新衣服、新鞋子和美好的未来。
成家与新事业
靠着养兔子、卖槐树叶,日子慢慢有了起色,阿根在村里盖起了四间红砖红瓦房。在媒婆麻子二大爷的牵线下,他娶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媳妇,彩礼只要了三百块,还外加一辆飞鸽自行车和一台蜜蜂牌缝纫机。这可把村里那些帅气却家境贫寒的小伙子们羡慕坏了。
后来,大家纷纷进城务工,阿根却当起了破烂王。他推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走街串巷,“收破烂嘞——”的吆喝声响彻各个角落。有一回,他到邻村收破烂,正碰上一个大爷和儿子因为家里的旧农具该卖不该卖吵得面红耳赤。
大爷皱着眉头说:“这些农具虽说旧了,可都是咱种地的老伙计,说不定以后还用得上。”
儿子不耐烦地回道:“都啥年代了,留着占地方,赶紧卖了吧。”
阿根凑过去,笑着对大爷说:“大爷,您看这样行不,这农具我先收着,要是您以后想用,随时来我那儿取,钱我照给。”
大爷一听,觉得这小伙实诚,便答应把农具卖给他。这事儿在邻村传开,大家都觉得阿根这人靠谱,他的生意也越来越顺。
产业新转机
上世纪80年代,凤凰山下的大枣因其保健功效名扬海内外,成了富屯周边村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来源。可到了2000年以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疯病让枣树大片大片地死亡。村里的李老头看着自家的枣树唉声叹气:“这可咋办呐,枣树都死了,咱的生计可咋整?”
面对枣树的病害,各级专家前来研究,却都无能为力。村里年长的老人提议请神汉做法,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众多村民带着祭品,神色凝重地聚集在枣花湖畔。神汉念念有词,燃起篝火,火光映照着村民们满是期许又忐忑的面庞。村长站在一旁,眉头紧锁,心里满是无奈。镇干部得知此事后,也只能暗暗叹息。
阿根看着漫山遍野的死枣树,突发奇想,觉得这些树根形状独特,或许能做成根雕卖钱。他不顾村民王二蛋的嘲笑,四处收购枣树根,还外出拜师学习根雕技艺。无数个日夜后,他的第一批根雕作品完成了。
与此同时,阿根把收来的旧农具整理一番,在一片石头荒地上,申请租赁了五亩地,建起了一个“回望乡愁”农耕文明文化园,里面摆满了锄镰镢锨、犁子耙等传统农具。
从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晓峰和晓妍偶然来到这里,一下子就被阿根的经历和他打造的文化园吸引了。晓峰兴奋地说:“哥,你这太有创意了,现在大家都怀念过去的生活,咱把这些通过直播展示出去,肯定能火!”
晓妍也在一旁附和:“对呀对呀,抖音、快手、视频号上肯定有很多人感兴趣。”
在两个年轻人的帮助下,阿根的根雕和农耕文化园通过直播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了网红打卡点,各地的游客、做视频和公众号的人纷纷前来。阿根的根雕生意越来越红火,他的传奇故事在凤凰山下继续书写着。
第二章:二红的人生轨迹
一、童年情谊与生活初景
富屯,一个贫穷却处处洋溢着浓郁人情味的小村落。全村三十来户人家,大多住着矮矮的干打垒石墙房,邻里间的生活毫无秘密可言。东家做饭飘出的香味,西家都能闻得一清二楚;哪家来了客人,做了什么好菜,瞬间便能传遍整个村子。这里养猪是件稀罕事,牛羊吃草就能养活,所以村里常见的是羊、鸡,牛也就三两头,毕竟养猪得耗费不少粮食。
二红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家有三间麻岩石砌的草房,院子里养着几只黑白相间的山羊。二红从小就聪明伶俐,可初中一毕业,就不得不告别校园。
在二红的童年记忆里,阿根是他最铁的发小。阿根家弟兄多,但他脑袋好使,养了不少兔子,日子过得比一般人家宽裕些。每逢周末,二红放学回家,阿根总会让母亲留些饭菜。要是赶上家里改善生活,还会特意给他留一条兔子腿。“二红,快来,给你留了好吃的!”阿根总是热情地招呼着。二红心里暖烘烘的,这份情谊在贫穷的岁月里显得格外珍贵。那时候,谁也没想到,阿根日后会当上村支书,而这小小的善举,也成了二红记忆中温暖的底色 。
二红家连个像样的外门院墙都没有,仅用石块砌了一米半高,每年冬春,父亲和哥哥大红都得上凤凰山砍些杨树枝,围上一圈,不然上茅厕都能被路人瞧见。二红从中学起,放学后就跟着父亲去放家里的几只羊,这些羊承载着他的学费希望。母亲生他时,因缺钱落下病根,常年卧床不起。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二红上初中时,从未带过干粮,不是不想带,而是家中实在没有。
好在发小阿根十分仗义。每逢周六二红放学,阿根总会让母亲留些饭菜,改善生活时,还特意给二红留一块兔子腿。他知道二红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答应上学不要家里出干粮,便默默照顾他。二红也瞒着家人,放学后去学校附近村子讨饭。
那是个骄阳似火的午后,二红又像往常一样,手包着碗走进了邻村。他站在一户人家门口,犹豫了许久才鼓起勇气敲门。门开了,一位面容和善的大娘探出头来。二红红着脸,小声说道:“婶子,我是上学的学生,家里穷没带干粮,能给我点吃的吗?”婶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看着他瘦弱的模样和干净的脸庞,心疼地说:“哎呦,可怜的娃,快进来。”说着便把二红拉进了屋子,不一会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上面还卧着一个鸡蛋,“孩子,快吃,吃饱了好好上学。”二红眼眶一热,接过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还有一次,二红遇到一位大娘。大娘正在院子里择菜,看到二红,便问他来意。听完二红的话,大娘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咋这么遭罪呢。你等着,大娘给你拿吃的。”不一会儿,大娘拿来一个白面馒头和一碟咸菜,“拿着,别饿着,要是以后还没饭吃,就来大娘这儿。”这些温暖的瞬间,成了二红艰难求学生涯中的慰藉。
在镇上中学上学时,二红结识了校办工厂负责人张老师。他课余常帮张老师打扫卫生,一来二去,很得张老师喜爱。有一回,张老师忍不住问他:“二红,我看你这孩子踏实又勤快,家里条件不好咋还这么拼呢?”二红挠挠头说:“张老师,我就想多帮家里分担点,不想让爹娘太辛苦。”张老师赞许地点点头:“是个好孩子!以后有啥困难就跟老师说。”得知二红讨饭上学的艰辛后,张老师心疼不已,毕业后便亲自上门,推荐二红去校办工厂当学徒。在这里,二红不仅有工资拿,每年还能领两套工作服,工厂的边角废料也能让他拿去补贴家用。这是二红命运的转折点,他用卖废料的钱,买下工厂一辆闲置多年的旧机动三轮车,将废料运回家,自制农村常用的简易农具,如铁叉子、钉耙子、二齿钩、点种器、穿水壶等,拉到几里外的曲阜城售卖。凭借聪明的头脑和帅气的外表,二红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二、婚后生活的艰难与变故
麦收后的夏天,酷热难耐,空气仿佛都被热浪凝固了。阿根的大姑娘满月,二红的父亲却因二红和大红的婚事急得患了青光眼,为省钱给二红娶亲,早早出院眼睛也瞎了。二红四处托人说媒,终于娶了小霞为妻。婚礼在老家石砌房子举行,父亲在院子搭斜厦子看羊看家。
婚后,夜晚成了小霞的煎熬。山里的蚊子密密麻麻,如同一群疯狂的小恶魔,嗡嗡地围绕着他们。小霞裸露的肌肤上很快布满了红肿的包块,又痒又难受。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中满是委屈和无奈。
娘家的贫困让她在这段婚姻里充满了自卑。父亲早逝,母亲拉扯着她和弟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为了给弟弟娶媳妇,母亲要了二红高额的彩礼,这让小霞觉得自己像是被卖进了二红家,在二红面前总是抬不起头。
终于,小霞鼓起勇气,用带着几分怯意的声音对二红说:“二红,这蚊子实在太多了,咱能不能买点蚊香,或者弄个蚊帐、风扇什么的……”话还没说完,二红就不耐烦地打断了她,黑着脸吼道:“说什么说?嚷什么嚷?要什么蚊帐凉席?要什么风扇香水?为了给你家下彩礼,钱都被你家榨光了,拿什么买这些东西?你就不能忍忍!”二红的声音在狭小的房间里回荡,小霞被这突如其来的怒火吓得一哆嗦,泪水瞬间涌上眼眶。她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可想到自己娘家的情况,又把话咽了回去,只能默默地转过头,任由泪水无声地滑落,在心里默默叹着自己这苦命的遭遇。
一个暴雨倾盆、电闪雷鸣的夏夜,山谷洪水咆哮。二红在厂未归,雨水混着狂风从破旧的窗缝灌进屋子,小霞被吓得瑟瑟发抖。屋内没有任何防蚊措施,蚊子借着风雨全都钻进屋内,密密麻麻地围在小霞身边,她的每一寸皮肤都成了蚊子的目标。实在忍无可忍,小霞披着被单,哆哆嗦嗦地推开了大红的房门。
大红被惊醒,看到浑身发抖的小霞,刚要开口询问,小霞带着哭腔说:“哥,我害怕……”一阵大风吹开窗户,雨水灌了进来,两人慌乱地去关窗,在这慌乱之中,一些难以言说的事情悄然发生 。
三、离家后的闯荡与归来
第二天清晨,二红浑身湿透、酒气熏天地回来,看到这一幕,只轻轻说了句:“行,真行。”便转身冲进雨幕。
不久后,二红便与小霞办了离婚手续。此后的五年,二红在外闯荡,他来到镇上做起了凤凰山大枣的生意。他头脑灵活,又肯吃苦,将大枣卖到了全国各地。
五年后,二红回来了。此时,大红已和小霞结了婚,大儿子小军已经到了调皮捣蛋的年纪,女儿小慧也三个月了。小霞抱着小慧,看着眼前的二红,心中五味杂陈。她暗自思忖,当年究竟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二红早有安排?为何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又难以理解?这些疑问在她心中盘旋,却始终找不到答案,让她对过去的那段经历愈发觉得神秘和困惑 。
村里,瘦小文绉绉的三民看到二红,走上前感慨道:“二红,你可算回来了!这几年你在外头闯荡,可真是让人想不到。当年的事儿,大家都还记着呢,只是谁也说不清楚到底咋回事。”三民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探究 ,“听说你现在发达了,又娶了媳妇,还生了双胞胎,这变化可真大啊!”二红笑了笑,没有多言,那些过往的秘密,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村里邻居也议论纷纷:“听说二红在外面可风光了,又娶了媳妇,还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当年那事儿,二红走得那么干脆,说不定……他是故意的?”“别乱说,不过二红那时候对媳妇和家里的事儿,是有点奇怪。”这些议论声在村子里传开,似是而非,给整件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
二红与哥嫂打过招呼,给孩子们留下礼物。如今的他,已然换了一番人生境遇 ,而富屯这个小村子里,他的故事还在被人不断说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为了富屯岁月长河里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更为下一章三民的故事埋下了充满悬念的伏笔。
第三章 三民的葡萄园打卡地
在富屯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三民、阿根和二红的情谊自儿时便已种下,随着岁月的更迭愈发深厚。三民家境优越,上头有两个姐姐,大姐远嫁曲阜,大姐夫担任村主任,生活富足优渥;二姐夫是煤矿工人,也将日子经营得安稳踏实。这般家境,与阿根和二红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三民自小就聪慧过人,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是富屯人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学生时代的他,衣食无忧,穿衣零花由大姐保障,学费和生活费则有二姐承担。他长相帅气,身姿儒雅,说起话来带着一股书卷气,在高中校园里,得体的青年装更是让他成为众多女同学倾慕的对象。
二红相亲时,那件为她增色不少的礼服便是向三民借的。看着二红穿上礼服后眼中的喜爱与不舍,三民大方地说道:“二红,这礼服你穿着好看,就送给你了,希望你能顺顺利利找到好归宿。”二红又惊又喜,满心感激,这份情谊也在她心中生了根。
第一节:力挺产业,据理力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后品学兼优的三民,被选入富屯村委会成了一名后备干部。从计生主任干到副业队长,三民在岗位上认真负责,这一干就是十年。
彼时,阿根怀揣着创业梦想,打算办家庭养兔场。可这一路困难重重,场地、手续等问题接踵而至。三民得知后,二话不说,陪着阿根四处奔走。“阿根,你这养兔场要是办起来,准能给咱村经济添把火,我肯定帮你到底!”三民拍着胸脯保证。
后来,阿根又有了新想法——创办“根在凤凰山”根雕博览馆,想申报荒山承包来做场地。这消息一传出,村里炸开了锅,村委会会议上,反对声此起彼伏。
“这根雕馆能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还占那么多土地资源!”一位村委会成员皱着眉头说道。
三民站起身,神色坚定:“咱不能只看眼前这点利益。这根雕馆是文化产业,能提升咱村知名度,吸引游客,带来的是长远好处。现在时代在变,咱们的思路也要跟上。”
“可这风险谁来担?失败了怎么办?”又有人质疑。
“我愿意牵头负责,做好规划,保证把风险降到最低。咱们不能怕尝试就错过发展机会,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三民据理力争。
经过多轮激烈讨论,三民凭借着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和坚定信念,最终说服众人,为阿根办妥了土地承包事宜。
第二节:倾心为民,赢得赞誉
三民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一心为民的热忱,成为了富屯最年轻的支部书记。任职期间,他将村民的生活需求放在首位。富屯几十年来一直饱受苦水困扰,村民们喝的水又苦又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三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领村两委四处奔走,申请资金、联系施工队,一心要解决这老大难问题。
打井的过程并不轻松,遇到了技术难题、资金短缺等诸多阻碍,但三民从未放弃。终于,清澈甘甜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喝水发愁。
解决了吃水问题,三民又着手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带领村民铺设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曾经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刮风便尘土飞扬的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整洁的水泥路。
这天,开着电动三轮车卖豆腐的壮子二哥,车斗里密密匝匝、一排一排的豆腐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三民,壮子二哥连忙停下车,满脸笑容地说:“三民啊,你可真是咱富屯的福星!以前那苦水做出来的豆腐都带着股怪味,现在水好了,做出来的豆腐又香又嫩,价格还实惠,大伙抢着买。再瞧瞧这路,我送货可方便多了,你给咱村带来的好处,大伙都记在心里呢!”
放羊的豁子二大爷也在一旁点头:“是啊,三民这孩子,打小就聪明,没想到当了干部还这么实心眼儿,把咱村变得越来越好,以后咱富屯的日子肯定更有盼头!”
听到这些称赞,三民笑着摆摆手:“大爷,二哥,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咱富屯能越来越好,干啥都值!”
第三节:巧解困局,兄弟易妻
二红家突然遭遇变故,父亲因大红的事急火攻心得了青光眼,一家人忧心忡忡。原来,在传统孔孟文化的影响下,家里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陷入僵局。
三民找到二红和大红,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你们都在为家里的事发愁,传统观念是要尊重,但也不能被它束缚住。咱们得想想办法,既能顾全亲情,又能解决问题。”
大红叹了口气:“可这事儿太棘手了,我怕违背了礼数,让父亲更生气。”
三民沉思片刻:“我想到一个办法,古代有‘姐妹易嫁’,咱们或许可以来一场‘兄弟易妻’,既解决当下难题,又不违背人伦道德 ,还能让父亲安心。”
二红面露犹豫:“这能行吗?别人会怎么看我们?”
三民耐心解释:“咱们是为了家人,为了父亲的健康,只要出发点是好的,真心对待彼此,旁人的看法不重要。咱们富屯人最看重的就是情义,这也是践行情义的一种方式。但为了今后小霞的生活,大家一定对外保守秘密,兄弟易妻的这个事情千万不要对外说出。”
这时,二红的父亲颤颤巍巍地拉住三民的手,眼眶泛红,声音带着哽咽:“大侄子,你可真是为我们解决了揪心的大问题啊!让我们家的大红能够娶上媳妇,我就是死了也合眼了。这么多年,我这心里头一直堵着,这下可算是踏实了。”
二红也坚定地开口:“为了哥哥,我忍受一些非议,受一些非难都心甘情愿,只希望哥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父亲,您就别再操心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三民的开导下,二红和大红渐渐放下心中顾虑,最终成功上演了这场“兄弟易妻”,二红父亲的病情也随着心结的解开逐渐好转,眼睛也有了些许恢复 。
第四节:葡园盛景,热闹打卡
四月、五月的时节,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三民的葡萄园里,三个现代化的塑料大棚在日光下闪耀着光芒,每个大棚占地三亩有余,里面满满当当都是葡萄的绿意。走进大棚,便能看到葡萄藤蔓相互缠绕,沿着精心搭建的支架肆意生长。嫩绿的叶脉清晰可见,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脉络图。
此时的葡萄正处于挂果初期,串串小巧的果实隐匿在叶片之间,像一颗颗圆润的绿宝石,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这里种植着各种新品种葡萄,有紫黑色的“浪漫红颜”,果粒饱满紧凑,如同一串串黑珍珠;还有黄绿色的“阳光玫瑰”,带着淡淡的玫瑰香气,尚未成熟就已让人垂涎欲滴。
阿根和二红带着一群活力四射的直播人员来到葡萄园。直播人员们架起设备,认真调试声音,对着镜头热情洋溢地介绍着三民的葡萄园:“家人们,今天我们来到了富屯的宝藏葡萄园,这里不仅有美味的葡萄,还有诗与远方……”
与此同时,葡萄园里迎来了不少前来打卡的游客。有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漫步在葡萄架下,时不时驻足拍照,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还有一群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寻找着最佳拍摄角度,想要将这葡萄盛景永远定格;更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孩子们在园子里嬉笑奔跑,好奇地打量着这些还未成熟的葡萄,感受着田园的乐趣。
“哇,这里的葡萄看起来好诱人,等成熟了一定要再来尝尝!”一位年轻女孩兴奋地说道。
“是啊,没想到咱们身边还有这么美的地方,真适合周末来放松。”她的同伴附和道。
三民在一旁看着热闹的场景,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富屯新梦》
往昔贫屯苦作尘,今朝富景梦为真。
葡藤架下藏新韵,共谱乡村四季春 。
《田园时光》
田园一角日光柔,蔬果盈香岁月悠。
卸却功名心自逸,诗吟农事解千愁。
在三民、阿根和二红的努力下,富屯从当年人人嫌弃的村庄,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风水宝地。他们三人在富屯经济舞台上熠熠生辉,继续书写着富屯的传奇故事 。
2024年11月4日于怡文兰斋
作者简介:
老土,山东宁阳人,作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评论家协会以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在文学领域建树颇丰。
曾担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首届主席团副秘书长,现任中国草根杂志社社长、大型纪实文学《沃土》杂志总编辑,同时担任宁阳县凤凰山诗社理事长。
作品广泛见于《北京日报》《山东文学》《山东科技报》《山东文学》《殷都学刊》《泰安日报》等上百家媒体,部分作品被收录于2012年、2013年山东省作家协会《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济南作家论》《从平凡到卓越》等数十部文集。在国内外屡获大奖, 2023年获宁阳县委宣传部、泰安市委宣传部授予的“宁阳好人”“泰安好人”荣誉称号。
2024年1月6日接受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专访并做客嘉宾,还曾接受宁阳电视台、泰安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以独特的文学视角与创作成果,在文坛持续散发影响力,多年来致力于“一山一水一义姑”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