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感言】
在苦难中绽放的人性花——读董顺学《月亮山下》有感
陈冠男
在当代文坛的喧嚣中,董顺学的《月亮山下》如同一股清泉,以其质朴的力量叩击着读者的心灵。这部六十六万字的鸿篇巨制,不仅是一部西海固农村的创业史诗,更是一曲在苦难中绽放的人性赞歌。
作者以七十岁高龄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其笔力之雄健、视野之开阔令人惊叹。小说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将西海固人民的奋斗史与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品中那种深沉的历史感所震撼,仿佛能听到黄土高原上呼啸的风声,看到月亮山下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尤为动人。周思甬与齐梦鹭、杨春燕、许桃花之间的情感纠葛,不是简单的情侣关系,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性光辉的集中体现。他们的爱情在贫困与苦难中萌芽,在时代洪流中经受考验,最终升华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崇高精神。这种爱情既是对个体生命的礼赞,也是对集体记忆的深情回望。
作品对西海固人民艰苦奋斗的描写,突破了传统农村题材的窠臼。作者没有将苦难浪漫化,而是以冷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命运的搏斗。在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悲情与绝望,而是生命力的顽强绽放。这种顽强,既体现在开荒种地的艰辛劳作中,也体现在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里。
小说中塑造的一百多个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精神图谱。每个人物都是独特的个体,又都是时代的缩影。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折射出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与蜕变。这种群像式的书写方式,使作品具有了史诗般的厚重感。
《月亮山下》的语言风格质朴而富有张力,既有黄土高原的粗犷,又有诗意的细腻。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写实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作品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感,又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月亮山下》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农村的过去与现在,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力量。这部作品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精神家园的守护;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更要铭记那些在苦难中奋斗的人们。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感受到,真正的文学永远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董顺学以其深厚的生命体验和艺术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有历史深度又有人性温度的优秀作品。这部长篇小说不仅是对西海固人民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在月亮山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苦难与奋斗,更是希望与光明。
第二十一章
榆树湾人过元宵节的习俗和其他地方大不相同。本地人在元宵节这天并不吃元宵,他们别说吃元宵了,就连元宵这种食品的名儿都没有听过。
当地人不吃元宵却吃饺子。吃着饺子照样过元宵节,只不过是习俗不同罢了。生产队里为过元宵节,特意给社员放了一天假。
妇女白天除了包饺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儿,就是做荞面灯盏。正月十五的荞面灯盏家家户户都要做,哪怕家里没有荞面,向邻居或亲戚家借一点也要做。
生活的习俗一旦成了传统,那是一般更改不了的,而且是要必须遵守的。榆树湾一带的人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没有谁能说清楚,反正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了。点灯盏是祭神的一种形式,意在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万事如意。
荞面灯盏的做法也并不复杂。在荞面里面倒上温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掐成鸡蛋大小的面剂子,用手捏成十二生肖各种动物的形状,中间捏一个核桃大的凹陷小窝,这样灯盏的生胚就做好了。之后就上笼蒸了,大约二十分钟灯盏就蒸熟了。
周思甬一家是宁波人,过元宵节的习俗是吃汤圆,但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也就被迫入乡随俗,晚上改吃饺子了。他们家也没有在正月十五点灯盏的这个习俗,也跟着当地人忙乎了一天。
早晨,周思甬父亲请来了何凤治母亲帮他们家做荞面灯盏。
何凤治母亲很乐意帮周思甬家做荞面灯盏,所以没有打一点推辞就来了。平日里两家关系很好,尤其周思甬家给他们家在各方面给予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帮助,再加上周思甬家是外地人,从来没有做过荞面灯盏,她很情愿地将这点小手艺传授一下。何凤治母亲到周思甬家做灯盏,不只是给他们一家做,还要给齐梦鹭家、曹庆儿家和何凤治家一起做上。
何凤治母亲做荞面灯盏的手艺是出了名的,她已经做了五十几年的荞面灯盏了,技术很娴熟,没有一点麻达。做荞面灯盏谁都会做,但真正做得好的人并不多。不太会做的人,做出来的灯盏没有什么艺术可言,那只是个荞面窝窝头而已。只有那些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做出十二生肖动物生动的造型来。 这四家一共十个人,需要捏出七种动物的造型来。周思甬父亲属猪,母亲属鼠,周思甬属牛;齐梦鹭父亲属牛,母亲属虎,齐梦鹭属牛;曹庆儿父亲属兔,曹庆儿属虎;何凤治母亲属蛇,何凤治属狗。荞面和成团后,何凤治母亲便开始捏灯盏了。荞面剂子在她手里不停地翻转,她那干瘦的手指在捏荞面灯盏时显得十分灵巧,就像是一位雕塑大师,一会儿用剪刀绞,一会儿用竹棍按压,一会儿用小刀雕刻,不一会儿一个荞面小动物在她的手里活灵活现地“诞生”了。
站在一旁的林颜茹和齐梦鹭目不转睛地看着,对何凤治母亲捏灯盏的高超技术赞叹不已。林颜茹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也抓了一个面剂子捏了起来,但面剂子在她手里根本不听使唤,捏来捏去最后捏成了一个荞面窝窝头。她不好意思地对何凤治母亲说:“大嫂,同样是一双手,你怎么捏的灯盏这么好,我咋就捏不像呢?”
何凤治母亲呵呵一笑,说:“这捏荞面灯盏看起来简单,其实也不太容易掌握,刚开始谁都捏不好,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学会的,得慢慢来。”
过了约莫一个小时,十个属相的荞面灯盏和其他形状的荞面灯盏捏好了,现在开始上笼蒸了。二十多分钟后,荞面灯盏蒸好了,当把笼盖揭开时,一群荞面小动物活脱脱地趴在笼里,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齐梦鹭在周思甬家已经玩了好几天了,原打算过了元宵节才回去,但今天碰上机会给他们家做了荞麦灯盏,便拿着做好的灯盏也回家献月神去了。
邮购优惠价:80元(含快递费) 邮购电话加微信:18095267195(作者郑重申明:目前凡从各个网站买到的长篇小说《月亮山下》均为盗版书,凡通过我本人微信号买的书,都有我本人的签字盖章。)
日落一个多小时后,一轮碾盘大的圆月亮爬上了山头,悬挂在了东方天空,皎皎清辉洒满了大地。家家不约而同地在自家当院摆上供桌,把蒸好的荞面灯盏放在盘子里献在供桌上,开始献月神。
周思甬父母由于是第一次献月神,太阳还没有下山便按部就班地做着各种程序。他们俩先用新棉花搓了灯捻子,再往荞面灯盏的灯窝里倒上了清油。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就耐心地等待着月出东山。老两口轮流着看了好几趟,但月亮还是没有出来。当月光刚照到窑洞的崖面上时,他们俩便急不可耐地开始献月神。由于他们家没有供桌,就把吃饭的小炕桌当成了供桌摆在了当院,上面献上了灯盏。周文录用火柴棍将灯盏窝里的捻子往外拨了拨,露出了二三分长,然后擦着了火柴,用两只手拢了个防风罩,轻轻地点燃了灯捻子。灯盏点燃了之后,灯光和月光交相辉映,将元宵节的夜色装点得更加神秘。
灯盏点着之后,老两口又用香蜡纸表和清酌淡茶拜祭了月神,然后磕了头作了揖。随后双双跪在供桌前,静静地等候着灯花的形成。他们俩一会儿举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许愿。他们老两口明明知道,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地月之间的距离只有三十八万多公里。科学家研究证明,月亮上并没有嫦娥,也没有吴刚,更没有金蟾蜍和桂花树。
月神在哪儿?人们为什么祖祖辈辈要拜月神?也许宇宙是由神创造的,神的力量是无限的,月神也是神……他们俩低下头又许了好多愿,祈求月神保佑他们少挨批斗,祈求月神保佑他们度过今年的饥荒,祈求月神保佑儿子早日招工、招干……为什么他们两个外乡人也这样乐此不疲地做荞面灯盏,虔诚地拜祭月神呢?据当地人说,每年正月十五用荞面灯盏献月神时,给自己或替别人许的愿特别灵验,月神可以保佑许愿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实现愿望。也许当一个人很无助的时候,生活很窘迫的时候,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这是一种很无奈的行为选择和精神依托。
正月半的天气还是很冷的,尤其到了晚上,寒气逼人,老两口仍然虔诚地跪在冰冷的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灯花的出现。一阵阵微风吹来,他们俩被冻得瑟瑟发抖。心诚则灵。为了让许的愿变为现实,再冷也要坚持下去。
灯花终于出现了,先是儿子的灯花开了,接下来是他们老两口的也开了。儿子的灯花又大又亮,比黄豆还大,让他们俩欣喜若狂,他们俩守灯的心愿达到了,就希望儿子的灯花在他们一家三口中开得最大最亮。只要儿子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他们老两口就心满意足了。随着灯盏里的清油一点一点地燃尽,灯花和灯捻子也慢慢地开始枯萎了,最后奄奄一息,灯枯火灭。
他们俩又开始了放天灯,这也是本队上人教给他们许愿的一种方式。其实,正月十五放天灯也叫放花灯,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人们以此表达祈愿,以求得自身的平安幸福,庄稼五谷丰登。在他们宁波老家,每年正月十五也有放天灯的习俗,当孩子的时候他们也跟着大人放过天灯。但放天灯祈福许愿这还是第一次。
天灯的制作也比较简单,材料也容易找。找几根竹子,做一个天灯的骨架,再用糨糊将红纸糊在骨架上,用两根细铁丝交成十字形绑在天灯口上,用一个小废铁盒做个灯台,里面放上蜡烛,一只天灯就制作完成了。老两口一个小心翼翼地拿着天灯,另一个拿着火柴点燃天灯里的蜡烛,随着蜡烛的燃烧,产生的热气在天灯内开始膨胀,天灯便摇摇晃晃地升到了空中。当天
灯的高度超出山顶时,随着风向飘向远方。老两口仰头看着飘向空中的天灯,心里默默地许了与点灯盏时相同的愿……
榆树湾人正在家里点灯盏和点天灯祈福许愿时,王坪公社的街道上却热闹非凡。今天晚上是王坪公社革命样板戏会演的最后一场,来看戏的人特别多,摩肩接踵,戏场被挤得水泄不通。
各大队都组织了社火队,白天已经集中在公社表演过了。主要有扭秧歌、敲锣鼓、喊仪程、高台擎子、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赶毛驴等项目。整个王坪街道人山人海,极为热闹。各大队的社火排着长长的队伍,依次从公社门前走过,公社领导和一般干部在公社门口接待,好像接受公社领导检阅一样。公社大门前摆着一排桌子,上面放着各种糖果和烟酒等,公社干部给拜年的社火队所有人员散发着糖果和香烟,给每个大队赠送几面红旗和两瓶酒,以表示慰问和答谢。
走在社火队伍最前面的是仪程官也叫春官,扮演仪程官的都是能说会道、反应敏捷的人。之后依次是“工农商学兵”、锣鼓队、高台擎子、高跷队、秧歌队、狮子、旱船、毛驴等。窄小的街道挤满了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仪程官身穿春官服,手持用老鹰翅膀做的羽毛大扇,走到公社大门口,每个仪程官都要说几段仪程,诸如:公社领导不简单,清正为民把事干。
青云直上步步攀,升到省里做大官。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谁怕谁。
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大寨精神代代传,战天斗地修梯田。
高山陡屲变平川,黄土地上夺高产。
…………
到了晚上,王坪街上就更是热闹非凡。公社舞台上唱的是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大队制作的花灯,在戏没有正式开演之前,人们都在街道两旁漫步观赏花灯。花灯的式样很多,有人物,有动物,还有其他造型的物品。花灯里面点燃的蜡烛照得街道一片通红,让花灯更加五彩斑斓。 花灯制作得十分精致,有些造型极为生动别致,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王坪街道上的天灯是在夜场戏开演之前统一放的。许多人把准备放的天灯都陆陆续续地集中在戏场里,等待着演戏之前开台的锣鼓声。这时,组织放天灯的人在舞台口的大喇叭上反复地在喊:“准备放天灯的社员们,赶快把你的天灯拿到戏场里统一燃放。看戏的观众赶快进场,戏马上就要开演了!”
还在街道观赏花灯的人,听到了喇叭上的喊话声后,都急匆匆地来到了戏场。就在开台的锣鼓快节奏地敲了起来的时候,组织者也拿着话筒大声喊道:“天灯开始燃放!”霎时间,成百上千的天灯,如同蜂群,几乎在同一时间飘飘荡荡地升上天空。五彩缤纷的天灯,照亮了夜空,照亮了周围的山梁。人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大家仰头看着天空,遥望又高又远的天灯,各自默默地许下了心愿。
今晚的压轴戏是由王堡大队为广大观众表演的《红灯记》。
王坪公社安排的革命样板戏会演,是从正月初十开始的,一共会演了五天五夜十场戏。最后经过评比,评选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王堡大队排练的《红灯记》获得了一等奖。
在《红灯记》正式开演前,公社几位领导上台为这次会演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获得者颁发了奖状和奖品,之后公社书记讲了话。
周思甬作为《红灯记》李玉和的扮演者,他和大队长孙振祥两个人上台领了奖。
周思甬手里捧着沉甸甸的奖状和奖品,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心想,作为王堡大队秦腔队的导演,去年寒冬腊月的辛苦没有白费。自己导演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这次被评为一等奖,《智取威虎山》被评为二等奖,一个大队能斩获一二等两个大奖,这是对他工作的高度肯定,他觉得已经很知足了。更重要的是,自己能把革命样板戏演好,这就等于获得了一点政治资本,这对家人和自己无疑是有好处的。
得了一等奖的周思甬,如同服了兴奋剂,精神状态好到了极点,在《红灯记》的演出中更加卖力了。他对李玉和这个英雄人物形象把握得十分精准,不管是唱腔、道白还是动作、神态,从头到尾演得出神入化。
周思甬在台上不遗余力地表演,台下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由于他演得太入神了,太逼真了,使得不少观众的情绪受到剧情的感染,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正月二十三是燎疳节。很多地方的人认为,元宵节是正月里最后一个节日,但对当地人来说,正月二十三才是正月里最后一个热闹日子。
“疳”代表着瘟疫、疾病、灾害和邪恶。通过燎疳的大火将这些乌七八糟的邪恶东西统统烧掉。燎疳还有一种寓意,那就是人们从大火中跳过,就等于跳出了“火坑”,从此就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
正月二十三天黑后,榆树湾各家各户都准备燎疳。由于去年大旱柴草缺乏,队长张余粮便召集大家,将各家各户的柴火和生产队的牲口草节集中到起进行燎疳。柴火点燃后,各家都把扯下的对联、门神和葱皮、蒜胡、菜根也放入火中一起焚烧。
全生产队的大人娃娃围着火堆,如同一场篝火晚会,有说有笑,非常热闹。有些勇敢的小伙子,直接从火堆上面跨了过去。身材瘦小的曹庆儿,身轻如燕,经过一段助跑后,一个飞奔从火堆上面一跃而过,赢得大家的一阵喝彩。周思甬在曹庆儿的鼓动下,也跳了好几趟“火坑”。年龄大一点的人不敢从火堆上跨过去,只是跷着腿在火堆边上绕来绕去。大人将孩子抱起来,在火堆上面来回荡几下,也算是跳出了“火坑”,让娃娃乖乖爽爽地成长。
大火燃烧结束后,几个有经验的老农,拿起铁锨将火籽(灰烬)扬在空中,以火籽的形状来判断今年哪一种粮食会丰收。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与期盼。
老农将火籽扬到空中后,喊一声“麦子花”,在场的所有人都齐声喊“麦子成了!”,老农又喊“豌豆花”,大家又喊“豌豆成了!”。老农又依次喊了扁豆花、莜麦花、荞麦花、糜子花、谷子花、胡麻花,大家也都跟着喊这些庄稼成了。
一场祈福消灾的燎疳活动,就这样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留给人们的是充满希望的回忆。
董顺学,汉族,宁夏西吉县人,生于1955年10月10日。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先后在西吉县二轻局、统计局、计划委员会、震湖乡政府工作。担任过地方国营企业厂长。从事文字工作四十余年,喜欢读书,热爱文学,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丰厚的生活实录,创作过中短篇小说。退休后,经过三年时间的各项准备,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这部66万多字的长篇小说《月亮山下》,终以抒怀于文学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