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十五
加入共产党
李 皓

1941年的延安,像是一座燃烧着希望与热血的灯塔,在民族危亡的黑暗时刻,吸引着无数怀揣理想的有志之士。
吴伯箫,这位已在延安度过三年多时光的热血文人,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充满生机与力量的土地。回想起初到延安的日子,他的心中满是感慨。从在瓦窑堡抗日军政大学如饥似渴的学习,到受派前往晋东南担任战地记者,直面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再到回到延安编辑《文艺突击》杂志,热情接待从大后方赶来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每一段经历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它在延安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尽管工作忙碌得如同旋转的陀螺,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在这三年多的岁月里,他亲眼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这片土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心中对党的向往愈来愈强烈。
“入党申请书递交组织快有一年的时间了,组织上对我该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了吧!”每当闲暇的时候,吴伯箫常常这样想。
1941年8月,人生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某天傍晚,组织上传信给吴伯箫:明天上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要与他进行入党谈话。
得知这一消息,吴伯箫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己多年来对党的赤诚之心终于有了进一步靠近党组织的机会;紧张的是,面对党内如此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领导,他担心自己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想法。
谈话的当天,阳光透过窑洞的窗户,洒在简陋却整洁的房间里。陈云早早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吴伯箫。吴伯箫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窑洞,当他看到陈云那和蔼可亲的面容时,心中的紧张稍稍缓解了一些。陈云站起身来,微笑着伸出手,吴伯箫赶忙上前紧紧握住,那有力而温暖的手传递着一种信任与鼓励。
两人坐下后,陈云开始了与吴伯箫的交谈。他首先询问了吴伯箫在延安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吴伯箫一一作答,从日常的教学任务到与学生们的相处(作者注:当时吴伯箫还兼任延安女子大学教授),从参与的文化活动到对延安精神的感悟,吴伯箫都说得详细而真诚。陈云认真地倾听着,不时微微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对吴伯箫工作的认可。
接着,话题逐渐转到了入党的问题上。陈云语重心长地说:“入党,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你要清楚,加入中国共产党意味着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吴伯箫神情专注地听着,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他用力地点了点头。
陈云又问起吴伯箫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吴伯箫激动地说道:“我来到延安后,看到了这里的新气象,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我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未来。我渴望成为这个光荣队伍中的一员,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党的崇敬和忠诚。
陈云满意地看着吴伯箫,继续说道:“党员要有坚定的信仰,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吴伯箫认真地把这些话记在心里,他明白,这是陈云对他的期望,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
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陈云对吴伯箫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郑重地说:“组织经过考察,认为你具备了入党的条件,欢迎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了。”听到这句话,吴伯箫的眼眶湿润了,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耀和责任。
在陈云的见证下,吴伯箫庄严地宣读了入党誓词。那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窑洞内回荡,仿佛是他对未来的承诺,对党的忠诚的宣告。他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用自己的笔和行动书写着属于他的革命篇章。
一年后,吴伯箫以自己的切实言行,实践了入党宣誓时的诺言,被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