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五个途径
文/温暖之心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说到底是要靠懂乡村、懂三农、爱乡村的人才来实现。沿着这个逻辑,我们认为,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可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立德树人铸乡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育人才,立德为本。各级各类乡村中小学都应建设国家教材、国家课程以外的乡土教材、乡土课程,通过因地制宜、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乡土教育,铸牢学生们爱故乡的灵魂,从小让他们知感恩、懂回报,以不同的方式回报生身立命的故土家园。尤其要重视爱故乡榜样的树立,宣传返乡青年、退休人员、在地耕耘人员等不同优秀人物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优秀事迹,激发孩子们的爱乡热情。同时,也可以结合各地不同的风景名胜、历史遗存、英模人物、重大事件进行爱故乡教育,让爱故乡的种子在中小学生纯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二、砥砺发奋启乡智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培养人才,启智为要。各级各类乡村中小学教师都应顺应课改形势,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艺术,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诸如:结对互助、研学旅行等,让学生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勤奋学习,努力成才,才能乘着一双隐形的翅膀,飞向更美好的未来。
这一点看似与“立德树人”有些自相矛盾,但两者统一在“爱故乡”这一核心,留守乡村是“在地式”爱故乡,回报乡村是“游子式”爱故乡,两者出发地和落脚点都高度一致,确属“殊途同归”。

三、健体强魄打基础
干事创业,身体为本;体之不存,万事归零。各级各类乡村中小学都应该开足上好体育课,坚持做好课间操,保留“阳光运动一小时”以及文体社团,让我们的学生尽早走出肥胖、近视等误区,逐渐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切实为建设家乡做好“实力储备”。
在这里,要特别要警惕“过度保护”的“温室化教育”。那些前胸贴后背的“军事化”跑操、那些静悄悄排队走的“沉默式”课间,都应该把握好度,审慎对待,以免出现越来越多的“鸡娃”“巨婴”。
四、提升素养美乡容
动手动心,扮我乡村,环保节能,尚美求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练就他们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训练以环保低碳、绿色节能的方式建设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美丽家园,在愉悦自己的同时也愉悦别人,应该成为乡村教育培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已经注意到,现行教材在这方面的明显导向,再结合各地民间艺术馆、私人文化园、美丽乡村建设、生活环境美化等实际操作,引领学生进社区、进乡村、进公园、进景点,融合相关学科教育,不断培养乡村教育中具有独特审美眼光的潜在艺术创作者和财富创造者。

五、辛勤劳作当主人
勤能补拙,劳可致富,心灵手巧,可谓专注。“摇钱树,两根杈,一个杈上五朵花。”建设家乡,振兴乡村,不能光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更重要的是拿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当前教育形势下,可结合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有序开展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创意劳动,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让他们体验劳动的乐趣与价值,认识到劳动在人类生存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逐步参悟古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深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分不清韭菜和麦苗、自己剥不了鸡蛋皮、不会系鞋带等“奇葩”现象的发生,让我们的“耕读传家”古训不致于成为空话。
总之,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其实就是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总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加特长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样的基础打好了,他们进可成为高精尖人才,实现个人理想,为家乡争光添彩,鼓劲加油;退可成为普通劳动者,担负家庭重任,完全自食其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