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文/魏新林
过年,人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当你一进腊月,说明年越来越近了,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人们开始忙活了起来,民间常有“腊八一过就是年”的说法。在我记忆中的尚志老家,在腊月的日子里,孩子们满心期待着,大人们用心操劳着,天天都是年的节奏、时时都有年的味道,溢满了整个城里和乡村、充满了大街小巷和农村院落,甚至是整个蚂蜒河和乌珠河两岸,都温暖了我的童年。
俗话说,“腊月忙年”,印象中家乡的腊月是忙碌的。对于乡亲们来说,其实一年四季都在忙,所谓的隆冬农闲时节根本就停不下来,天好时要往地里送肥送粪还要拾点柴火,雪天时婆姨女子在家里缝补衣裳纳鞋底,男人们则要编筐编笼编筛子,插空还得去临近的山坡上、杨树林里放一会儿羊。日常的琐碎家务加上准备过年的零七八碎,总之,所有的人在腊月里是闲不住的。
记得父母亲在腊月里比平时还要忙些,忙这忙那天天有事,从月初忙到月末,一直到年根儿,好像都在为年忙碌着。首先是要到马延乡里邮电所跑上几回,但凡到了年前,哥哥魏汉武在外地总要往家里寄点钱,邮递员送来汇款单后,父亲便兴高采烈地拿着去车站盖章,然后再盖上私章去取钱,这也是腊月里父母亲最为要紧和宽慰的事了,总能引来邻里邻居羡慕的目光,因为有了钱就能过上一个好年。其次是要去集市上置办些年货,比如写对联的红纸、贴窗户的麻纸、上坟用的香纸、三十初一的红鞭炮、摔炮和拉炮,再加上10支穿天猴。割上几斤猪肉、称上几斤粉条,还有墙上的年画、日常的调味品等等。无论如何都得跑上两三回才能采购齐全,庄户人家平时大多省吃俭用,但添置年货时都慷慨大方,每次母亲都是交待再三,生怕漏了这个、落了那个,母亲常说“穷过日子富过年”,这些都说明年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是多么的重啊,当然年货集市里的年味最为浓郁、最为红火。
小年过后,便是紧张而忙碌的大扫除。全家总动员,擦窗户、扫屋顶、洗被褥、清理杂物,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大家齐心协力,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清洁活动,更是一种除旧迎新的仪式,象征着将过去一年的晦气和不顺统统扫出门去,迎接新的生活和希望。
随着除夕的临近,厨房里的烟火气愈发浓郁。母亲整天忙碌在灶台前,炸丸子、蒸馒头、做扣肉、包饺子,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她们的手中诞生。那熟悉的味道,至今仍萦绕在我的心间,成为我对年味最深刻的记忆之一。父亲则忙着贴春联、挂年画,红红的春联贴在门框上,喜庆的年画挂在墙壁上,整个家顿时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除夕之夜,是一年中最温馨、最难忘的时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有着特殊的寓意,鱼代表着年年有余,鸡寓意着吉祥如意,饺子形似元宝,象征着招财进宝。孩子们穿着新衣,在长辈们的祝福声中接过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午夜时分,新年的钟声敲响,鞭炮声震耳欲聋,烟花在空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夜空。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心中只有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和祝福。
除夕晚上是过年最有感觉的时刻,前晌人们打扫好庭院,就开始贴对联、门神、花花纸、街巷门筒上一挂上彩,年味就彻底出来了。头黑开始切菜,一家一院的放完炮就集合去一家聚会喝酒,谁也不空着手,拿一海碗菜,胳膊窝夹一瓶酒,菜大都是灌肠和拆骨肉,猪杂也叫硬杂,条件好点的弄一碗纯硬杂,那肯定是餐桌上最靓的菜,啧啧赞叹不绝于耳。大人们男的在方桌上喝酒划拳,女的大都在炕上支个小桌用餐,小孩在屋里院里乱跑乱放炮,新闻联播过后就是春节联欢晚会,人们聚精会神的看着黑白电视上的节目,剥着用沙子自炒的花生瓜子,发出阵阵欢笑声。想延长这种幸福感,熬通宵是必须的,西游记是初一必放的,连续看了很多年,啥时候播啥时候愿意看,看不须。
现在离开家门在外几十年,但家乡的年味仍然记忆犹新,时常涌上心头,而且愈久弥香、经年更醇。腊月的味道,是年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父母在年就在,父母去年就只剩回忆回味了。然而,无论身处何方,也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岁月怎么变迁,家乡的那份年味,不仅是味觉上的记忆,而且是心灵上的眷念,是永远留存在心底的温情味道。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那曾经醇厚醉人的年味,却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忙碌中,悄然渐行渐远,只留下一抹淡淡的怅惘,在记忆深处徘徊。
记忆中的年味,是从腊月初八的那一碗腊八粥开始的。清晨,厨房里弥漫着谷物的香气,父母早早地起床,将大米、小米、红豆、绿豆、红枣、桂圆等食材精心挑选、洗净,放入锅中慢慢熬煮。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喝着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感受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此时,窗外的寒风似乎也变得温柔起来,仿佛在轻轻地诉说着新年的故事。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拜年的日子。天还没亮,我们就被父母叫醒,穿上新衣,洗漱完毕后,便跟着父母去给长辈们拜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和泥土的芬芳,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鞭炮声和欢笑声。见到长辈,我们会恭敬地鞠躬问好,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则会微笑着递上红包,并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每到一户人家,都会被热情地邀请进屋,品尝着瓜子、糖果、茶水等,大家围坐在一起,互相问候,分享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和喜悦,展望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当岁月的车轮缓缓前行,那些渐行渐远的年味,终将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它们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和温暖。在每一个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怀揣着对过去的感恩和对未来的期待,迎接新的生活,让那份淡淡的年味,在心中永远绽放着光芒。
也许,年味从未真正走远,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潜藏在我们的生活里,等待着我们在忙碌的奔波中停下脚步,去回味、去珍藏、去传承。因为,那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对家的眷恋、对根的追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都将如影随形,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消逝。
我在铁路工作了一辈子,虽然已经退休,但我深知,那些儿时的年味并未真正离去,它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化作了心底最柔软、最温暖的部分。它像一束永不熄灭的光,在每一个寒冬,默默地照亮我那颗在城市喧嚣中漂泊已久的心。每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到疲惫和迷茫时,那些关于年的回忆便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我期盼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渴望能再次找回那份久违的温暖与幸福,让年的味道,重新在心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往事如歌,回味悠长,情暖一生。
作者简介:
魏新林,男、62周岁、满族、中共党员,中央党校本科毕业,曾任哈尔滨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尚志站党总支部书记,2022年7月退休。曾在《黑龙江日报》《哈尔滨铁道报》《新晚报》等杂志和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回忆录、影评等三十余篇。现为黑龙江省尚志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史研究会会员,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尚志文学社常务理事,哈尔滨铁路局集团公司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