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征文之17
从《国歌》说起
文/李阳锁
据闻,某县重点高中,高考放榜后,应届考生王某,以708分的骄人成绩被清华大学预录取,名噪一时,传为该县佳话。清华大学预录取后,有个小面试。于是校长与王某奔赴清华大学面试。面试第一题,让王某唱一段《国歌》。王某眉头紧皱,唱不出来。只能无缘清华,遗憾终生。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连自己国家的《国歌》都不知晓,不会唱,折射出我们学校教育的短板和缺失。
近年来,洛南县提出的“学生手机出校园,劳动体育进校园”。也许是领导层面讲话时,调研时,对学生手机进了校园,劳动体育出了校园的强调与重申。而被某些学校偏颇的作为亮点和重点加以宣传,加以整改。从社会层面,从家长层面怎么理解,怎么看待“学生手机出校园,劳动体育进校园”啊?是不是学生手机进了校园,极大的影响了学校的管理与教学了,才“不得已而为之”的让“学生手机出校园”了呀?一些学校管理就很严格,发现学生进学校带手机,第一次“警告”,第二次“通知家长”,第三次“劝退”。学校、社会、家长共同维护着学校良好的管理与教学秩序。
“劳动体育进校园”,是不是“劳动体育”出了校园,发现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才及时纠偏止损,又让“劳动体育”回归校园了呀?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之嫌。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
其一、坚定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
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了,就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吧!净化社会风气,重温“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从教为荣,民以助教为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助的良性循环。
目前农村的现状,可用四个老体字与简化字概括:即“鄉无郎”,“郎”都外出打工去了,农村大多只有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愛无心”原来人们之间的愛是发自真心的愛,发自肺腑的愛。现在的爱是口号的爱,字面的爱,形式的爱:“親不见”,逢年过节很少走亲戚,亲情淡忘了,友情淡化了,感情淡漠了;“産不生”,没有生产过程,没有生产结果,只是虚报生产产量,虚报生产产值。
造成的乱像就是“虚假成风,形式泛滥”小孩子们缺少父爱与母爱,有养无教,甚或无养无教。学生在校只学好应试几门功课。干部年轻化后,特别是镇办年轻领导干部不知四时“二十四节气”,甚或麦苗,韭菜苗都分不清。怎么能指导农业生产?怎么能指导农村工作?怎么能稿好乡村振兴?毕竟我们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社会实践中,还占相当的权重份额。五零后,种不了地;六零后,勉强种地;七零后,部分种地;八零后,不愿种地;九零后,不会种地;零零后,不知有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不是人人有工可打,不是人人有钱可挣。党中央,国务院每年都出台一号文件,不断强化“三农”问题。所以校园的启蒙教育,养成教育,素质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广其学、坚其守”,均衡发展,不可偏颇,不可荒废。

其二、坚持传统文化教育不放松。
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沉淀的民族的、经典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文脉。是根植于炎黄子孙意识形态和内心深处的精髓与骨血。
笔者认为,隋唐以前除过法典之外,中国重点是以“礼”治天下,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想的不想,各安其所,自得其乐。隋唐至明清,除过法典之外,重点是以“孝”治天下,“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朝廷命官父母故去,都要“丁忧三年”。“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一个家庭和睦和谐了,一个家族就和睦和谐了;一个家族和睦和谐了,中华民族就和睦和谐了。孝敬孝顺,崇尚孝道,敬天、敬地、敬祖宗、敬父母是一种制度约束,更是一种伦理纲常。明清至今,重点是以“法”治天下。一些当权者以权压法,贪赃枉法;一些人和事,游走于法律边缘,“大法不犯、小法不作断、难死领导,气死法院”,使得一些人误认为“司法不公”,而“报复社会、剑走极端”。
礼孝当先,德法相随,教化于民,感化于民。将传统文化文脉传承好,继承好,发扬好,光大好,“礼孝”与“德法”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润人心,法安天下。方能长治久安,行稳致远。为乡村振兴助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