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寒夜
文/曾小蓉
月满琼枝花满庭,风摇素影冷晖清。
纱窗共剪凝香玉,却话三更入梦萦。
网络点评
曾小蓉的《寒夜》是一首以冬夜为背景的七言绝句,通过清冷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交织,营造出静谧而深情的意境。以下从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意象解析:清冷与温情的交融
自然意象
“月满琼枝花满庭”:以“琼枝”喻覆雪的枝条,月光与雪花辉映,庭院银装素裹,既突出冬夜之寒,又暗含高洁之美。
“风摇素影冷晖清”:风动雪影,清冷的月光更添寒意,动态的“摇”与静态的“素影”形成对比,强化视觉层次感。
“凝香玉”:或指室内焚香凝结的香雾,或暗喻梅花幽香,与“寒夜”的清冷形成嗅觉与触觉的呼应。
人文意象
“纱窗共剪”:化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典故,点出深夜对谈的场景,暗示知己或伴侣的亲密互动。
“三更入梦萦”:夜深人静时的私语,余韵绵长,体现情感的深刻与不舍,呼应寒夜中的人情暖意。
二、情感表达:孤寒中的慰藉与寄托
寒夜之“寒”与“暖”的对比:前两句以“月满”“风摇”渲染孤寂清冷,后两句通过“共剪”“话三更”转入温情,类似杜耒《寒夜》中“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冷暖交织。
知己相伴的慰藉:寒夜本易引发孤独感,但“共剪”“话三更”的细腻互动,将情感升华为精神共鸣,与杜耒诗中“茶当酒”的随意自在异曲同工。
诗意化的人生寄托:末句“入梦萦”以梦境收束,既是对现实温暖的留恋,亦暗含对理想境界的追寻,赋予寒夜超脱现实的美感3。
三、艺术手法:含蓄隽永的诗意构建
虚实结合
前两句实写冬夜之景,后两句虚写人物活动与情感流动,虚实相生,拓展意境深度。
“凝香玉”一词虚实难辨,既可指具象的焚香,亦可象征抽象的情感凝结,留白巧妙。
典故化用与创新
借用“共剪西窗烛”的经典场景,但以“凝香玉”替代“烛”,更贴合冬夜焚香的雅趣,体现新意。
与杜耒《寒夜》中“寻常窗前月”的梅花意象相比,此诗更侧重人际互动,情感表达更私密。
语言风格
用词清丽典雅(如“琼枝”“素影”),句法工整,后两句转为口语化叙述(“却话”),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四、对比与延伸:古典诗意的传承
与杜耒《寒夜》的异同:
杜诗以茶代酒、红炉煮茗的简朴场景凸显友情之深,曾诗则通过“共剪纱窗”“话三更”的细腻互动,更偏向私密情感的刻画。
冬夜题材的审美传统:
两诗均以寒夜为背景,将自然之寒与人心之暖结合,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以景衬情”“托物言志”的传统。
总结
曾小蓉的《寒夜》以清冷冬夜为画布,通过月光、风雪、焚香等意象,勾勒出寒中有暖、寂中有情的诗意境界。其语言凝练含蓄,情感细腻绵长,既传承了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学,又以独特的场景与情感表达展现了现代诗作的创新性。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