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遗韵越千年——马学林组诗《赞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七钱乙》审美解读
作者/马彦
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儿科圣手钱乙以《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中医儿科新纪元。八百年后,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长廊,将钱乙的医学精神熔铸于古典诗词的方寸天地。这组作品犹如一轴徐徐展开的医学人文画卷,在格律与医理的交响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这组诗词以多元文体构建中医儿科的文化记忆装置:律诗庄重,确立钱乙历史地位;绝句凝练,聚焦经典医案;词作婉转,演绎学术传承。作者在严守传统格律中注入现代医学理解,如将"小儿体质学说"转化为"童体健"(山花子)等通俗表达,实现了古典形式的当代转译。
一、诗体交响:古典格律的医学转译
马学林以七律开篇,奠定全组诗的庄重基调。"幼科圣手宋朝时"起笔即点明时空坐标,"五脏辨明开妙境"一联以工整对仗浓缩钱乙学术精髓。颔联"精微四诊启新知"中,"启"字既暗合宋代文化开新的时代特征,又精准对应钱乙望诊创新的医学突破。尾联"杏林千载颂良痴"的"痴"字,在平水韵四支韵部中与"奇""知"形成情感递进,将医者执着转化为诗性赞美。
五律"身轻龙木遁,症险虎狼煎"一联最具张力。上句化用钱乙治惊风案例,《小儿药证直诀》载惊风"当用利惊丸、泻青丸",诗人以"龙木遁"三字浓缩镇肝熄风之效;下句"虎狼煎"既指猛药治急症,又暗含《礼记·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用药审慎。这种将药理转化为诗语的功力,在"金匮调新药,黄沙煮旧泉"中达到高峰——前句指向六味地黄丸的化裁创新,后句写黄土汤中灶心土的运用,以"金""黄"色彩对举形成视觉通感。
绝句组诗如四重奏中的华彩乐章。"用土煎汤惊四座"(七绝其3)再现钱乙治皇子惊风的神奇医案,《宋史》载其"以黄土汤进,一服而愈"。诗人选取"煎汤"这一动态场景,与"惊四座"的剧场效果相映成趣。五绝"掺土成方妙"更将黄土汤提炼为五个字的诗眼,"掺"字既保留制药过程的现场感,又暗含五行学说中"土旺四季"的医理。
二、医道诗心:儿科体系的意象重构
组诗构建了独特的儿科医学意象系统。在空间维度上,"杏林"(出现3次)、"青囊"(2次)、"岐黄"(4次)形成传统医界的象征矩阵。"撑起儿科半壁垣"(鹧鸪天)以建筑意象喻学科奠基,与"稚泉"(喻儿科源流)、"方舟"(翻香令)共同构成水系意象群,暗合钱乙"小儿纯阳"的体质学说。
药理意象的转化尤见巧思。"龙木遁,虎狼煎"(鹧鸪天)中,"龙木"对应东方肝木,化用钱乙泻青丸平肝熄风之功;"虎狼"既指代白虎汤类峻剂,又隐喻急惊风之凶险。"五味调方"(天仙子)暗含钱乙五味异功散的创制故事,而"黄土细煨回春露"(山花子)则将灶心土炮制过程诗化为大地母亲的馈赠。
诊疗场景的戏剧化再现最具感染力。七律"细心疹痘阴阳晓"句,将钱乙《疮疹候》的辨疹理论,转化为"阴阳晓"的智者形象;"疳积治除寒热移"通过"寒热"的动态位移,展现钱乙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这种将静态医理转化为动态诗语的功力,在"破沉痼,消惊搐"(翻香令)中达到高潮,十字之间浓缩钱乙治疗慢惊风的完整方案。
三、时空对话:历史记忆的当代激活
诗人在时间维度上构建三重对话空间。"千载已超前"(五律)与"越千年"(翻香令)形成历史纵深,将钱乙置于"儿科开派"(翻香令)的源头位置。在"三经直诀破云烟"(鹧鸪天)中,《小儿药证直诀》化作破晓之光,与"欧洲最早儿科著作"的史料记载形成文明对话。
对医典的文学重述颇具匠心。"直诀三章"(七绝其3)将医书章节转化为诗章,"药经直诀济方舟"(翻香令)更将典籍喻为渡世宝筏。这种转化在"青囊别有天"(五律)中达到哲学高度,既呼应葛洪《肘后备急方》的青囊典故,又暗喻钱乙学术的未竟空间。
现代性转化体现在情感表达层面。"暖心房"(五绝)、"暖心田"(山花子)等当代口语的运用,与"仁情能万代"(七律)的传统表述形成张力。这种古今语汇的混搭,在"稚子得天筹"(翻香令)中尤为显著——既保留"稚子"的古雅,又融入"天筹"的现代命运意识。
四、文化基因:中医精神的诗性传承
组诗揭示了中医文化传承的密码。 在"岐黄续脉"(七绝其4)的表述中,钱乙被纳入黄帝、岐伯的圣脉谱系;"五科化育"(鹧鸪天)对应《内经》五运六气学说,显示钱乙学术的体系性传承。这种文化认同在"杏林经化玉龙游"(翻香令)中得到升华,将医道传承喻为玉龙游弋的生动景象。
对中医思维的诗化呈现独具慧眼。"五脏辨明"(七律)对应藏象学说,"五法调方"(山花子)体现整体观念,"阴阳晓"(七律)凸显辩证思维。诗人甚至将五行学说具象为"掺土成方"(五绝),使抽象理论获得物质依托。
在人文精神层面,"慈者仁情"(七律)与"稚子仁心"(天仙子)形成仁爱精神的复调。这种仁心在"济世奇"(七律)、"祛病疴"(七绝其4)等表述中升华为济世情怀,最终在"钱道续春秋"(翻香令)中完成医道精神的永恒定格。
五、艺术镜鉴:经典化书写的启示
这组诗词为当代中医文化传播提供范本。通过"龙木遁"等专业术语的诗意转化,实现了学术话语的审美转换;借助"黄土汤"等经典案例的情景再现,完成了医学知识的叙事传播。这种将专业性与通俗性熔于一炉的创作手法,对中医科普具有方法论意义。
在传统诗词现代转型方面,组诗展现出守正创新的可能。严守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格律框架,却在"虎狼忧"(翻香令)等意象组合中注入现代焦虑意识;遵循"起承转合"的古典结构,却通过十首同题异体的形式创新,构建出多维阐释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诗中暗含的生态医学智慧。"黄沙煮旧泉"(五律)隐喻道法自然的制药理念,"润童颜"(山花子)体现天人相应的养生思维。这些穿越时空的生态意识,在当代公共卫生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