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长泽散文
☘️《 白丁香树 》
已是早春二月了,推开一冬未曾打开的窗户,阳光斜落在地上,屋里顿时明亮了许多;清晨凉爽的空气涌进屋内,不由得让人深吸了几口,全身一阵快意,哦,春天真的来了。
窗前是一棵白丁香树。树的根部很粗,交错的三根树干,有两根已被砍断了,只留下齐茬茬的两个树桩,盘错地偎在一起。只有剩下的那个树干,弯曲地向上伸去,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分作几根细枝盘旋开去;树皮枯裂了,一道道裂缝深深地嵌在弯曲的树身上,有几处竟然没有了树皮,裸露出干干的木质,一眼看去真是棵枯树了。然而,在枝头地方有几根枝条,已然现出了灰绿色,枝尖上萌生了翠绿的苞芽,细细看去是一簇花蕾。花蕾的隙缝里,已经微微露出白色了,这就是不久要开的白丁香花。眼前的白丁香树,只有枝条还有绿意,顽强地昭示着生命,但是十几年以前却不是这样凌落的。
还是文革前的时候,白丁香树是很盛大的。三支树干挺立在空中,撑托着郁郁葱葱的树冠,树冠的顶端高出屋檐很多,树荫几乎遮住了窗户的大半,每到夏天总能给屋里带来许多凉意。到了早春时节,探向院中的树冠上有无数的枝条,绽放着一簇一簇白色的小花,花的边缘上还有一层淡淡的翠绿,白绿相间的花瓣上透出粉嫩的色彩,似乎要把她的清丽淡雅尽情释放出来。一树白丁香花开得纷纷扬扬,气势犹如天女散花。院内紫丁香、杏花、桃花还没有开,只有白丁香花的清馨沁润人的肺腑,刚刚从冬天走出来的人,是多么忘情的吸吮这早春的花香啊。白丁香花自然不像桃花杏花娇艳芬芳,只是裹着白色的素装,悄悄地在早春时节绽开花瓣,轻轻地放出幽幽的清香。但是,在咋暖还寒的时候,都是白丁香花第一个给人们送来春的花香。
那时,我总要爬到树上,剪下几支含苞的花枝,剪口一定要斜斜的,再放到火上熏烤,直到剪断的地方熏成烟黑色,手是不能再碰到熏好的剪口上,然后捆成一束,插进盛好清水的花瓶里,放在背阴的茶几上,这样花才能开得长久。这是母亲告诉的方法。瓶内的花渐渐开了,却与庭院的花香不一样。她像是轻轻的晨雾,流溢过来是浓香的,飘逸开去却是清淡的,让人时时感到她的存在,然而寻觅她时,竟是难于捕捉到她的身影。但是,她却清晰的告诉你,春天已经到了,已经到了你的身边。
看着窗前的白丁香树,想着白丁香的盛大,心中不免有几分感叹。也许,她经历了十年文革人为得戕害,经历了十几年风霜雨雪的摧残,虽然伤痕斑斑,但留住了生命之根,留住了枯木逢春的希翼。现今毕竟春天已经到了,可谓“病树前头万木春”,当下的春天已是风调雨顺,天平地安,枝头的花蕊一定会更有后劲,更有活力,会开出更为清香的白丁香花。
❊ ❊ ❊ ❊ ❊ ❊
🌹【吉特赏析】
《白丁香树》一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窗前白丁香树的景象,通过对比往昔的繁盛与当下的凋零,传达了对生命顽强与希望的深刻感慨。文章开篇即以清新的语言勾勒出早春的气息,为全文奠定了明快而略带忧郁的基调。对白丁香树的描写生动具体,从树干的苍老枯裂到枝头新芽的勃勃生机,展现了自然生命力的顽强与不屈。作者巧妙地运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手法,将文革前的白丁香树之盛与现今的凋零相对照,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也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对自然与人心的影响。通过对白丁香花形态的细腻刻画,如“白绿相间的花瓣上透出粉嫩的色彩”,以及花香的幽远绵长,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清新脱俗的意境。结尾处,作者以乐观的态度展望未来,认为尽管白丁香树历经沧桑,但在当下的风调雨顺中,定能焕发新生,开出更为清香的花朵。这不仅是对白丁香树的期许,也是对生命与希望的颂歌。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捕捉,又有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