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育芳华 ——纪念母亲胡氏诞辰一百周年暨家族百年风雨回望
作者:张根新
一、写在母亲百岁之际
母亲离开我们已三十九个春秋,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坚韧与良善,始终如江汉平原的芦苇般扎根于我们的记忆深处。今天是她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既是追思,也是传承。母亲生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乙丑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她的生命轨迹,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旧中国的苦难、新中国的曙光,以及一个普通农妇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托举起一个家族的希望。
二、江汉平原的童年:洪水冲不垮的倔强
母亲的故乡在湖北省汉川县肖家湾,这个以肖姓为主的杂姓村庄,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母亲姓胡,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一家七口人蜗居在芦苇搭成的茅屋里。江汉平原的百姓,自古与洪水共生。平日里,人们靠打鱼捞虾、采菱挖藕为生,虽清苦,倒也勉强糊口。可一旦洪峰过境,便是人间炼狱。
母亲十岁那年的雨季,成了全家人命运的转折点。连月暴雨让汉江支流竹筒河和皂港河的水位暴涨,溢出河堤,一片汪洋。村庄被淹没,庄稼化为乌有。村民们划着木盆、门板仓皇逃命,外公外婆带着五个孩子挤在自家小木船上,逆着浊浪向陈家台姑妈家避难。待安顿好孩子们,外公外婆带着十四岁的大舅返村抢救家当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峰掀翻了木船。浑浊的洪水中,三个至亲的身影瞬间消失。当消息传到陈家台,十岁的母亲抱着三岁的幺弟,望着茫茫水面哭哑了嗓子——一夜之间,五个孩子中,一个失去了生命,四个成了孤儿。
三、乱世飘萍:四姐弟的离散与重生
1935年的中国,没有孤儿院,没有救济粮。姑妈含泪将剩下的四个孩子分送四方:十六岁的大姨被匆匆嫁到鲁家台;十岁的母亲送给中洲一对无儿无女的佃农;八岁的大舅被堂叔收养,后又辗转至夏家塔地主家放牛;三岁的幺舅用小船送到应城县商户家。临别那日,母亲攥着弟弟们的手不肯松开,幺舅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伴着木桨划破水面的声响,成了她此生最痛的记忆。
母亲的养父母虽贫寒,却给了她难得的安稳。她跟着养母学纺线织布,跟着养父下湖捕鱼,十四岁已能撑船掌舵。
而大舅的遭遇更令人唏嘘。
地主家有个比大舅大三岁的小少爷,他非常霸道,经常欺负外来的大舅。有一次地主要小少爷和大舅一起外出挖野菜回来喂猪,地主的小少爷又欺负大舅,大舅在自卫中不小心用挖野菜的铲子戳伤了小少爷的眼睛。这下可好了,创下了大祸,地主就把大舅送回到了他堂叔家索赔,堂叔恼羞成怒,抡起棍棒就朝大舅头上打去,顿时鲜血淋漓。
过了几天,堂叔把大舅的行李捆好,用木船把大舅渡过了他房子边的一个水潭,要他去外面自谋生路。
大舅上水潭岸后,背着行李,心无目标,含着眼泪,依依不舍的朝着他的堂叔喊了一声,幺爷(叔叔),我走了。可是,堂叔划着他船的桨板,头也没有回一下,把船径直的朝着他房子方向划了过去。
这个八岁孩童背着包袱沿江乞讨,在汉口船厂当学徒,凭着在地主家偷学的识字本领,十八岁自立门户,终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船舶厂干部。
幺舅的经历同样催人泪下。
三岁的幺舅被送到应城县一户做小买卖的生意人家做儿子。常听母亲说,幺舅是用小木船送到应城县的。三岁的幺舅在新的家里经常哭闹,要妈妈。他虽然只有三岁,非常有灵性,知道自己是用小木船送他到新家的。于是,幺舅常常趁着陌生的大人不注意时,就独自哭着跑到河岸边去找那艘送他到应城的船只,寻回家要妈妈的路。时常在河岸边哭着哭着就睡着了。此情此景,想来让人泪奔。现在他的后人都在应城市区扎根了。
这些散落的命运碎片,在母亲心中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
四、风雨同舟:与父亲共筑家园
1943年,经远房姑妈牵线,十八岁的母亲嫁给了父亲。父亲的家族史同样浸透血泪:祖父行医贩米积下薄产,却在一次外出时遭土匪劫船杀害,留下祖母带着五个儿女艰难度日。更悲惨的是伯父早逝后,恶霸红三哥带人抢走怀有身孕的伯母,祖母为护孙儿被打得头破血流,最终哭瞎双眼。为了捍卫家园,祖母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父亲的身上。于是,就把家中祖传传下来的中医书籍的其中一部分,跟村里一个叫玛瑙古的武术师作交易,收留父亲学艺习武。父亲也没负重望,武艺学的非常成功。
当母亲踏进这个残破的家时,看到的是摇摇欲坠的茅屋、失明的婆婆、年幼的侄子,以及停泊在河汊间的破船。
新婚之夜没有红烛,只有祖母摸索着塞给母亲半块麦饼。从此,母亲与父亲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她背着瞎眼婆婆躲兵匪,抱着侄儿挖野菜,在破船上生下头两个儿子却无力养活。1949年前的七年里,她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最艰难时甚至想过投河。但看着船舱内几岁大的侄儿子、风年残烛般的婆婆,她咬着牙挺了过来。多年后她对我们说:"那时候的苦,像钝刀子割肉,但想到你们父亲在码头扛包磨破的肩膀,想到婆婆摸黑给我留的半碗粥,我就告诉自己:要活,要活出人样。"
五、黎明破晓:新时代的向阳花开
1949年的春雷,彻底改写了这个家族的命运。土改工作队进村那天,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大哥领着堂哥站在人群最前排。当恶霸红三哥被押上审判台时,父亲这个铁打的汉子第一次当众落泪。分到土地的当晚,母亲摸黑跑到祖坟前磕头:"爹,娘,咱们有地了!"从此,这个苦水里泡大的女子,成了合作社的"铁娘子":积极参加与热火朝天的村民们一起挑河堤、整田地,寒冬腊月光脚踩冰碴挖沟渠。
母亲非常善良好施,谁家揭不开锅,她宁可自家喝稀粥也要送去半袋红薯。
母亲生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个个都被她教得正气凛然。她常对我们说:"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你们要活出精气神!"在困难时期,她总是把政府发的补助粮挤出部分,分给更困难的家庭,自己带我们挖野菜充饥。我不解的问母亲时,母亲就说,人活着不要光为自己着想,要多为更困难的人考虑,多结善缘是做人的美德。
母亲信佛,她把一尊毛主席的石膏像放在家里中堂的条桌上,盖上红绸缎,早晚揭开红绸缎在毛主席的石膏像前焚香礼拜。她常说,毛主席共产党就是神佛。他们能给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天上的神给我们是只无虚有的幻觉。
六、家风传承:不识字的文化人
母亲虽未进过学堂,却是十里八乡公认的"明理人"。她能用《增广贤文》里的句子教育孩子:"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调解邻里纠纷时,她总说"远亲不如近邻,让人三分不吃亏";我们兄妹吵架,她就指着屋檐下的燕子窝:"看看,雀儿都知道抱团取暖"。母亲总是用一些实际的社会知识教育我们,真可为是一个不识字的文化人。她给五个儿女立下三条家规:
一、不取不义之财
二、不欺老弱妇孺
三、不忘根本
这些朴素的道理,像种子般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在母亲一身正气的教诲下,都茁壮成长了起来。堂哥儿孙满堂,老大老幺从政,姐姐从工从商,老二从医,老三从军,现在都有了美满的家庭,个个的日子过得无比幸福。
每次离家,母亲总是往我们行囊里塞两样东西:一包家乡泥土,一束晒干的益母草。她说:"土是让你们记住根在哪里,草是教你们别忘了帮助受苦人。"
七、最后的叮咛与永恒的目光
1986年的腊月,阴风冷嚎,母亲在弥留之际把我们唤到床前。她已说不出话,却坚持让人扶到窗前,颤巍巍的手指划过金黄的稻田、划过西厢房的粮仓、划过中堂条桌上的那尊用红绸缎盖着的毛主席像,最后的目光停留在了毛主席像前。我们明白,这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用最后的气力告诉我们:珍惜好世道,感谢毛主席,跟紧共产党。
今日站在母亲百年诞辰的节点回望,我们这个曾经破碎的家族,已开枝散叶,成了几十人的大家庭。今天在您的百年之际,您的下辈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回来为您祭拜,祝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八、生生不息的芦苇
母亲的一生,恰似江汉平原的芦苇:洪水淹不没,野火烧不尽,春风拂过又青青。她没留下照片,但每个受过她恩惠的乡亲都是她的底片;她没写下日记,但儿女们的人生轨迹都是她的续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把这些记忆付诸文字,不为歌颂苦难,只为告诉后人:个体的命运永远与时代共振,而真正的传家宝,不是金银田宅,是刻在骨子里的坚韧、融在血液里的良善、种在心田里的希望。
百年沧桑过,芦苇又青青。母亲,您的故事,我们会继续讲给春天的风听。

编后语:
这篇纪念母亲的散文情真意切,质朴动人。作者以母亲诞辰百年为契机,回顾家族百年风雨。从母亲江汉平原苦难童年,到与父亲共筑家园,再到新时代的新生,以时间为线,串起家族的悲欢离合 。文中诸多细节令人动容,如母亲遭遇洪灾失去至亲、乱世中姐弟离散等。母亲坚韧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她不仅是家族的支柱,更传承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个体命运与时代的紧密相连,以及家风传承的强大力量。
另,感谢雪峰老师的深情诵读。


刘学峰,网名雪峰,山东潍坊市人,喜欢主持、朗诵、唱歌。愿用声音传播文字,抒发情感,结识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是多家平台朗诵主播,中华诗艺社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