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晨虹玮语,女,退休。青岛西海岸新区知名文学创作人,美篇达人。擅长创作情感类作品,文字朴实生动,读之,引人入胜,使人欲罢不能。
“人生走过很多路,总有一个路口会让你驻足。”晨虹玮语的这篇《妹妹与我的六汪情缘》,以温暖细腻的笔触,将一段跨越四十余年的小镇情缘娓娓道来。从妹妹冻伤双手仍坚守供销社岗位的青春岁月,到作者与六汪镇绵延的深情羁绊,文字间流淌着质朴动人的姐妹情、敬业奉献的职业魂,以及那份被岁月酿得愈发醇厚的眷恋。文中“接一问二联系三”的服务精神、517路公交车捎来的无公害小米等细节,正是对“勤劳朴实”最生动的诠释。透过这段情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记忆中的白月光,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
妹妹与我的六汪情缘
晨虹玮语

人生走过很多路,总有一个路口,会让你驻足。你和它的交际,不一定那么轰轰烈烈,可它却成了你心中的白月光。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六汪镇,就是这样一个让我大半生都牵念的地方。说起和六汪镇的渊源,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1979年冬,我的胞妹陈红莲高中毕业,分配到六汪镇供销社。那年春节,妹妹回家,我们发现她双手十指肿得像十根烤肠,手背鼓彭彭的,像气吹的,边缘有了破溃……
最心疼妹妹的人,是妈妈。妈妈首先向父亲开炮:“有你这样当爹的吗?孩子明明考上了外贸局,你却说你在单位分管人事工作,自家的孩子要避嫌。”妈妈越说越气:“你看看孩子的双手,旅社没有洗衣机,要去河里破冰洗那些大床单大被罩。在家里哪吃过这份苦?!”我们都知道,妈妈说了也白说。父亲这辈子就是一个对信念海枯石烂不动摇的人。
我捧着妹妹的双手,心疼得落下泪来。俺姐俩在一起的时光,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是那种读起书来就忘了时间的人。冬天,夜深了,合书上床,我把两只冰冷的脚丫子,冷不丁的放到妹妹身上,她被冰的激灵起来……这样的作恶剧经常上演,可妹妹从来没有怨言。妹妹的好,我都记在心里。
1980年3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第一次去六汪镇看望胞妹。她那时已经调往供销社大门市部。我去的那天正是六汪大集。门市部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站在一角,看着胞妹脸上挂着微笑,温和地接待着一波又一波顾客……我心里一热:当下,全国商业系统正在开展,向全国劳动模范、北京百货大楼、糖果专柜的张秉贵学习活动。胞妹用她的实际行动铨释了张秉贵“接一问二联系三”的服务模式。妹妹是好样的!

1980年年底,胞妹被评为县供销系统服务标兵,这个称号,她当之无愧。胞妹陈红莲,是六汪镇供销社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至今,老六汪镇人都还记得她,这个从县城里分配来的“俊巴嫚”。
妹妹离开六汪镇供销社四十多年了,她自己现有一份不错的事业。如今,好多六汪镇人,来到市里,都会去胞妹现在的门头看望她。妹妹继承了母亲俊秀典雅的气质,俊也就罢了,人脾性还那么好,那么热气人。胞妹人缘好,事业有成,就不足为奇了。
后来,胞妹成为青岛市商业系统服务状元,胶南市劳动模范,连任了三届胶南市政协常委。她提到最多的是,在六汪供销社工作的五年,六汪镇百姓的朴实与勤劳,深深的影响了她,给了她为人民服务的扎实根基。
胞妹与六汪的缘分,也使我与六汪结缘多年。1981年国庆节之后,我成了潍坊媳妇。婆母在的时候,每年有三五次去潍坊探望婆母。六汪镇是去潍坊的必经之路,每每经过,总有一种心动的感觉。
2015年,西海岸新区社会保障局,在全区开展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创业培训。我作为创业指导老师,首选六汪镇为培训点。容纳二百人的六汪镇政府会堂,座无虚席。培训过程,我和学员之间互动紧凑而又热烈,结下深厚友谊。也许因为胞妹在此工作过;也许因为我多年路过这里,种下情愫;也许是一种冥冥之中无法割舍的缘分。六汪镇,总是我心中的牵念。
培训课程结束半年后,一位周姓学员突然联系我:“老师,我家收了小米,无公害的,熬小米粥可香了,送你点儿尝尝!”我再三谢绝,小周还是坐517路公交车,肩背着小米,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我面前。我好感动啊!再一次验证了胞妹说的,六汪镇人民就是勤劳朴实!
因工作需要,我去过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大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可我,唯对六汪镇情有独钟。 人生路上,总有一些人会留在心里,总有一些记忆会刻在心坎上。2023年5月,我应朋友邀约,去六汪镇采摘樱桃。今非昔比,六汪镇又见 新颜。 踏上这片热土,极目四望,原野上,风吹风车动,麦浪托蓝天。置身于这风光旖旎的大自然里,我不禁感叹:大美六汪,我们好有缘!


【征稿:这里是“乡村记忆馆”的专栏,其内容主要有两个版块,即“六汪时光”和“探秘非遗”。“六汪时光”专题记录与六汪镇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化、故事等,文体不限,文学与非文学均可;“探秘非遗”聚焦各地的非遗人物及其作品,并不限于六汪地区。期待您的来稿!也可提供线索,本栏编者择机采写。投稿方式,微信投稿,微信号xcjyg666,其中的几个字母,是“乡村记忆馆”每个字的首字母。】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