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军装里的滚烫青春
文/张玉梅
在衣柜的最深处,珍藏着一套绿军装,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了它的边角,颜色也不再如往昔那般鲜亮,可每当我的目光触及它,那段在绿色军营里的热血时光,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将我带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
1994年,怀着对军旅生活的无限憧憬,我告别了家乡,穿上了这身梦寐以求的绿军装,成为了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初进军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又陌生。那整齐划一的营房,严肃威严的哨声,还有身边一群同样怀揣着报国之志的战友,都让我内心的使命感愈发强烈。
每天清晨,天边才泛起鱼肚白,尖锐的哨声便会准时划破寂静的夜空。“嘟——嘟——嘟——”,那声音就像战斗的号角,催促着我们迅速起身。简单整理内务后,一场紧张刺激的五公里训练就拉开了帷幕。我还记得第一次跑五公里时的情景,一开始,我信心满满,脚步轻快,可没过多久,沉重的呼吸声便在耳边响起,双腿也像灌了铅一样越来越沉重。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滑落,浸湿了军装的领口。望着前方似乎没有尽头的跑道,心里不禁打起了退堂鼓。然而,身边战友们坚定的步伐和响亮的口号声,又像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激励着我。“一二一,一二一”,这简单的口号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充满了力量。我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坚持着,每迈出一步,都是对自己意志的一次挑战。
在森警部队的日子里,训练远不止五公里这么简单。枪械拆解组装,要求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每一个零件的熟悉程度,都关系到在关键时刻能否精准操作。一开始,复杂的零件常常让我手忙脚乱,可我从未放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双手磨出了茧子,动作也变得熟练而迅速。还有战术训练,在模拟的山林环境中,我们要像猎豹一样敏捷,穿越各种障碍,完成指定任务。树枝划破了手臂,泥土沾满了军装,但这些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1998年,退伍的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当我摘下领章和帽徽,将这套绿军装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背包时,泪水模糊了双眼。四年的军旅生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以改变我的一生。这身绿军装,见证了我的成长,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成长为一名坚毅勇敢的军人。它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有训练时的汗水与艰辛,有获得荣誉时的喜悦与自豪,也有与战友分别时的不舍与留恋。
回到地方后,我时常会拿出这套绿军装,轻轻抚摸着它,那些在部队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想起在军营里的训练,想起那五公里的坚持,想起战友们鼓励的眼神。这身绿军装就像一位无声的战友,时刻提醒着我,曾经是一名军人,要有军人的坚韧和担当。
如今,虽然我已脱下军装多年,但军人的本色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会带着这份对军装的热爱,对军旅生活的眷恋,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因为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段在绿军装下度过的青春岁月,都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我不断追求卓越,永不言败。
【作者简介】张玉梅,医生,《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新时代诗典》签约诗人。伊春市作家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喜欢格律诗,在凤凰山文宛担任过会长,在花枝俏担任副社长,在龙风文学院华东587分院担任院长,在龙风文学院华东三区担任总院长,在龙风华东大区担任总院长,在《伊春市诗词协会》《上海华高诗词》《都市头条》巜,海外平台》《北方雅韵诗社》双髻山风雅诗社,黄陂木点诗社,东方集賢堂,中国林都红松诗社,伊春散曲社,黑龙江省散曲社,兴安塔诗社,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楹联中国诗人作家网等多家平台发表数千首作品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删除。1830443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