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汪氏宗祠探寻孝义文化脉络
作者:陈祖金
恰逢百花盛开之时,应邀参加汉滨区文化馆组织的“探古迹·品乡风·赏花海”孝义新风调研采风活动,去张滩镇深入探寻“孝义新风”吹开的那片新绿。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孝义文化一直是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从敬养父母到生育后代,从推恩及人到忠孝两全,我国的孝义文化构成了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论语·里仁》有云:“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可见,孝义不仅是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与爱戴,更是是邻里间乃至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公序良俗和道德准则。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家族祠堂,因其溯源有根,传承有序,不仅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理应成为新时代探寻孝义文化脉络的重要窗口。
缘于此,紧凑的采风行程中,我就特别关注位于汪岭社区的汪氏宗祠。驻车眺望,桃李争妍,春和景明,好一派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沿着村道步行大约300米,就到达汪岭小学,穿过汪岭小学的操场和前厅,拾阶而上,只见门楼高耸,气势雄壮,上书“汪氏宗祠”四个大字,整个宗祠坐北向南,保存完好,门旁有抱鼓石,高贵典雅,两侧对联十分醒目:“唐封越国三千户,祖籍江南第一家。”横批:“光前裕后”。据史料记载,汪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晚期,距现在约有370余年历史,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建大殿。宗祠保持了传统荆楚建筑风格,整体呈“凸”字形,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祠堂正厅开阔,中有天井,正厅四根前檐柱粗大厚实,房檐斗拱设计精妙,镂刻精细,曲梁与柱头衔接处均有丁头拱承托,拱眼如单幅云,尽显王公祠堂之气象。
汪氏宗祠正中,供奉有汪氏四十四世祖汪华公及其嫡子牌位,两侧壁上镌刻有汪氏家训和历次修缮捐资记录和整个修缮过程的存世资料,这不仅是对汪氏子孙的行为规范,更是对他们进行孝道教育的生动教材。据史料记载,汪氏先祖汪华原名汪世华,字国辅,号英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华,今安徽绩溪县人。隋朝末年,朝纲不振,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群雄纷纷称王称帝。为保境安民,汪华公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拥为吴王,公积极推进仁政惠举,促进了当地各民族之间融合,使百姓安居乐业,十年不见兵戈,一派平和景象,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
武德元年,李渊废隋建唐,尽显强盛,且德政誉隆。汪华视唐帝为真命天子,为促华夏一统,顺应民意,于武德四年(621年)九月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唐高祖李渊下诏嘉奖其功,授予公歙州刺史之职,总管六州诸事务,封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贞观二年,汪华公奉诏入京,授左卫白渠府(今陕西)统军事,参掌禁兵,居京师长安。贞观十七年,改忠武将军,行右积福府(今陕西)折冲都尉。太宗李世民征讨辽东,特诏授九宫留守,执掌禁军、辅佐朝政。
汪氏先祖汪华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更是一位文韬武略、菩萨心肠的仁者。据记载,他不仅广施仁政,更是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孝义的榜样。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对父母的孝敬之心,经常派人送去衣物、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并亲自过问父母的生活起居。他的孝行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更为汪氏家族的孝道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汪氏宗祠中,孝道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传承,更是一种行动上的践行。每当春秋二祀之期,汪氏子孙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祠堂,共同祭祀祖先。他们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之情,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受此影响,汪氏家族在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侠义精神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义”的深刻内涵。他们或是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将领,或是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善人。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汪氏家族会组织族人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百姓度过难关;在社会动荡时期,汪氏家族会组织族人参与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人物的义举故事,在汪氏子孙中广为流传,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随行的汪晓峰老师对我们说:汪氏宗祠见证了汪氏家族在战乱中迁徙、在安康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壮大,后人们通过祠堂,能够追寻到先人的足迹,了解自己的血脉根源,从而增强对家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宗祠和族谱中记录的家训、家规就是整个家族道德规范,其中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对后代的期望。每年春节期间,汪氏家族成员会从各地赶回祠堂,参加祭祖仪式和团圆宴。大家欢聚一堂,交流情感,商议家族事务,家谱的修订,还是祠堂的维修保护、家族产业的规划,或是处理与其他宗族的纠纷,这些关乎家族整体利益的事务都需要在祠堂中汇聚全体族人的声音,共同商议,达成共识,而且每年的祭祀活动,都会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大家重温家训家规,将家族优良传统和道德准则传递给年轻人,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听完汪老师的讲述,我感慨良多。以前,我总觉得孝义只是个人意识层面的问题,从没觉得载体的重要性,今天才深切体验到:很多时候,孝义新风的形成和学校教育一样,也需要适合的场所和平台。如今,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家族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祠堂文化中所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神依然对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祠堂作为村民身边的活动中心,是传承孝义文化最接地气的平台,其道德指引和精神支撑作用明显,客观上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另一方面,经过修缮的祠堂也会吸引同族中人携家带口前来参观,从而带动当地人气和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祠堂文化,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当下在汉滨区推行的“孝义新风”建设和国家“乡村振兴”事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义新风调研采风活动虽然短暂,但我看到了全社会,特别是文化部门对传承和弘扬孝义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在我国人口逐渐走向老龄化的今天,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孝义文化,践行孝行义举,以微芒之光点亮大爱之塔,照亮孝义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