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昨天揉成碎屑
文/庄木
把昨天揉成碎屑——这是今天一睁开眼便萦绕在心头的执念,就像把庄稼的秸秆烧成灰一样,从而为下茬儿庄稼增添些地力。
对我而言,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自然而然也就离开了工作岗位,也就意味着与昨天告别,与所有的荣耀告别,与所有的不如意告别,为迎接新的日出积蓄力量。
然而,昨天,乃至昨天以前所有的日子,却有着倔强的性格,即使在我的强力揉搓下,偶尔化成了碎屑,时不时又汇聚合在一起,跟幽灵一样在脑海里翻腾,久久不能散去。
之所以昨天难以离我而去,是因为与昨天纠结在一起的不只是那些寻常的日子,还有无数寻常日子的奋斗,以及由奋斗而获得的荣耀。所有的成功都不会随随便便,当然我也不能例外,与荣耀相伴的必然有辛酸与无奈,痛苦与挣扎。所有这些,怎能像庄稼的秸秆这般容易烧成灰呢?又怎是想舍弃就能舍弃的“碎屑”呢?
细想起来,每一个昨天都是有价值的!这就跟泰山的台阶一样,是通往山顶所必须经过的,唯有一级一级向上攀登,才能越过中天门,才能登上南天门,然后站在观日峰,期待日出的那一刻。
每一次攀登泰山,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都要挥洒汗水,都要经过心理挣扎,稍一松懈就可能半途而废。即便是经过挣扎到达了观日峰,也未必能看到日出。倘若没有看到日出,谁能说这次攀登就没了意义呢?
站在山顶的云雾里,有没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呢?望着远方的云涛,是不是有孔圣人“小天下”的幻觉呢?当然,让人澎湃的远不止这些吧?山涧的泉水声、飘逸的迎客松、遒劲的碑刻,以及自己的喘息声、同行者的谈笑声、山谷里的布谷声,都是嵌在脑海里的记忆,都是抹不掉、揉不碎的精神食粮。
话又说回来,自打上了高中,我就把“考大学”作为人生最高目标,进了大学,考研又成为新的目标,进了工作岗位,多出成果、多育新人则成为新的方向。
如今退休在家,站在自家的卧室,看着自己的专业书和文学著作垒成的书墙,既有些沾沾自喜,又有些酸楚。毕业那时,我怀揣着硕士文凭,总以为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而现实却是无情的,这辈子只混了个股级干部。笼统地算了一下,我工作这三十多年里,有十年时间是在为获得股级干部这样的职位进取,有不到十年时间在股级岗位上大显身手;还有十几年就处在“有我不多、没我不少”的境地了。而在这“有我不多没我不少”的境地,我却把日子过得津津有味,让每一天都熠熠生辉,搞研发、写专著、进行文学创作,成绩也算斐然吧!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决不能像牛皮灯笼只照自己不照别人,而应该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只要你的光照进了别人的心里,便为打开一扇门插上了金钥匙,或者给一粒种子洒上了一滴水,为它的萌发创造了条件。只要照亮过别人,你便印在他的心底了,即使这人从不向人提起,相信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是会为此感动的。想到这一层,我的昨天揉不揉成碎屑已经不重要了。
由此看来,那些可以揉成碎屑的日子,以及与这些日子相牵连的一切,都会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印迹的。
想到这些,我的心也就释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