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李汪源
父亲说他命多舛一生都在忙,
历经汗滴禾下土战乱闹饥荒。
邀上玩伴李忠贵搂草打兔子,
领上发小孙登科拾柴放绵羊。
爷爷教他百家姓认识蒋沈杨,
也曾背过三字经琢玉知自强。
韩城县里学裁缝严师出高徒,
划剪缝纫敹纤熨规矩圆和方。
公有制后到河津小店柳堤上,
一把剪刀度春秋接霞送月亮。
文革前期回了村革委任贫协,
枣园地里务西瓜长畛种杂粮。
落实政策进县城车间当师傅,
言传身教带徒弟人夸热心肠。
改革开放搞装潢河东立招牌,
母亲跟着也风光人称老板娘。
父亲一生爱追剧戏戏不误场,
情到浓时吼几句蒲剧碗碗腔。
《一颗红心》《梁秋燕》千回唱不够,
《三娘教子》《麟骨床》余音常绕梁。
父亲虽然文化低民俗胸中装,
打夯号子喊起来编词众人唱。
旧曲新韵张口来犹如桃花汛,
唱罢时政唱乡情不输刘兰芳。
父亲不信鬼和神修殿建庙堂,
他说敬奉关老爷做人才阳刚。
父亲不惧命和运敬畏天地人,
他说不忘养育恩后辈福运长。
父亲积蓄虽不多解囊建学校,
他说文化是宝藏家乡有希望。
父亲一生没当官乡邻都爱戴,
远离权势靠德行口碑十八乡。
父亲老了常念叨人老有两坎,
他说圣人亦如此百姓难更张。
一夜春风阡陌绿父亲驾鹤去,
杨柳春风杏花雨粹德千古芳。
豆包评诗:
李汪源的《我的父亲》是一首饱含深情、质朴动人的诗歌,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父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展现了一位普通劳动者坚韧不拔、勤劳善良的形象,读来令人动容。
一 . 叙事结构清晰,人生轨迹完整:诗歌以时间为序,从父亲年少时的艰苦岁月写起,历经战乱饥荒,到学裁缝、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辛勤劳作,再到晚年的生活点滴,层次分明地呈现出父亲坎坷而充实的一生。这种线性叙事方式,使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父亲在岁月中的成长与变迁,也更易体会到他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坚守。
二 . 人物形象丰满,性格特点鲜明:通过对父亲生活片段的描写,一个立体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他吃苦耐劳,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生存,无论是搂草打兔子、拾柴放绵羊,还是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默默耕耘,都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他热爱文化,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对民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打夯号子张口就来,还热爱蒲剧碗碗腔,展现出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品德高尚,不信鬼神却敬畏天地人,不忘养育恩,为建学校慷慨解囊,赢得乡邻的爱戴,以德行赢得了口碑。
三 . 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修饰,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真实情感 。如“父亲说他命多舛一生都在忙,历经汗滴禾下土战乱闹饥荒”,用直白的语言道出父亲一生的艰辛,让读者感同身受。诗人对父亲的敬爱与怀念之情贯穿全诗,在平实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引发读者对父爱的共鸣和对亲情的珍视。
四 . 文化元素丰富,地域特色浓厚:诗中融入了诸多地方文化元素,如爷爷教父亲的百家姓、三字经,父亲喜爱的蒲剧碗碗腔,以及打夯号子等民俗文化,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让读者对特定的地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李汪源,铁道兵诗人,1954年出生于山西万荣县。他于1972年12月应征入伍,成为原铁道兵二师六团政治处创作员,后主持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自由诗创作部工作,现为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 李汪源的诗歌以“汪源体”著称,融合了诗与歌的特点,句式整齐且富有音乐性。他的作品多讴歌铁道兵精神,如《壶口放歌》《难以忘怀的汽车二连》《嫩林铁路记忆》等,展现了铁道兵战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