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江的南部山区。四月的阳光洒在继光镇的田间地头,坡坎沟谷金灿灿的麦浪随风起伏。我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那个佝偻着背、戴着草帽的身影,既亲切又陌生。
那是袁钉,我的高中同学。四十年未见,他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记得上学时他就身材矮小,如今更是苍老了许多,头顶已经谢了大半。他正蹲在地里,仔细察看麦冬的长势,时不时和身边的农民交谈几句。
"老袁!"我喊了一声。
他抬起头,眯着眼睛辨认了一会儿,突然咧嘴笑了:"老川!是你啊!"他快步走过来,裤腿上还沾着泥土。
我们寒暄着,我注意到他粗糙的手掌上布满了老茧。脸上染着田野的风霜。听说他现在是镇上的农技员,我不禁在心里叹了口气。当年我们班上的尖子生,如今却在这穷乡僻壤当个乡干部,风里雨里,与泥土打交道,真是可惜了。
"走,去我家坐坐。"他热情地拉着我。
路上,他滔滔不绝地讲着什么辣椒种植、凤凰李引进、麦冬推广,我听得云里雾里。经过一片辣椒地时,他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翠绿的辣椒苗:"这是我们的'继光红',去年全镇种了三千多亩,产值上千万呢。"
我点点头。他如数家珍般地讲着农家事。
我理解他,这里的农民一直在这贫瘠的土上耕耘,想着改变现状,现在终于有了盼头,老袁心里高呢。
到了他家,我愣住了。两层小楼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妻子竟然是个高挑漂亮的女人,比袁钉足足高出一个头。
"这是我爱人,王芳。"袁钉介绍道,"当年要不是老书记作媒,我哪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
王芳笑着给我们倒茶,举手投足间透着知性优雅。我这才知道,她父亲是镇上的老书记,看中了袁钉的为人和能力,主动把女儿许配给他。
"老川,你看看这个。"袁钉从书房抱出一摞证书和奖状。我随手翻看,不由得瞪大了眼睛:高级农艺师证书、德阳市高级科普讲师团聘书、省农业先进个人……让我震惊的是一张农业农村部的表彰证书。
"这些都是虚的。"袁钉摆摆手,"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你看那边,"他指着窗外的一片麦田,"去年推广麦冬种植,一亩地增收两千多,老百姓可高兴了。"
正说着,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袁钉介绍这是他培养的大学生村官李明,现在在镇上工作。更让我意外的是,李明竟然是袁钉的女婿。原来袁钉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被李明追求,两人结了婚,现在女儿也回到镇上,和母亲一起开了家农资店。
"年轻人愿意回来建设家乡,我很欣慰。不然,农村的地,今后谁来种哦。"袁钉说着,眼里闪着光。
我这才注意到,他书房的墙上挂满了照片。有他在田间指导农民的场景,有丰收时农民喜悦的笑脸,还有他拍摄的继光镇风光。原来他还是四川摄影家协会的会员,有不少作品发表在报刊上。
"这些都是我的宝贝。"袁钉指着照片说,"每一张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你看这张,是去年辣椒丰收时拍的,那个老大爷捧着辣椒笑得合不拢嘴,他家去年靠种辣椒盖了新房。"老袁心里由衷地充满了喜悦。
我听着他的讲述,突然感到一阵羞愧。这些年,我一直在市里教书,觉得高人一等。可眼前的袁钉,虽然只是个乡干部,却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一个镇的面貌,让那么多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老袁,你真了不起。"我由衷地说。
他摆摆手:"没什么,我就是个农民的儿子。当年我父亲是镇上的老师,去家访的路上出了车祸……"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答应过他,要留在继光镇,把这里建设好。"
夕阳西下,我起身告辞。袁钉执意要送我到村口。路上,不时有村民和他打招呼,亲切地喊他"袁老师"。他总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询问他们家里的情况。
"老川,有空常来。"临别时,他握着我的手说,"继光镇现在发展得不错,你下次来,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现代农业园区。"
我点点头,目送他佝偻的背影渐渐远去。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边。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回城的路上,我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思绪万千。袁钉用四十年时间,在继光镇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他就像一颗钉子,深深地扎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家乡的爱。
而我,一个自以为是的城里人,在他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继光镇的百姓如此爱戴他,连老书记都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为什么年轻人愿意追随他的脚步。
因为,他真正懂得家乡之爱的人——对土地不离不弃的深情,对乡亲的深情,为了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鞠躬尽瘁,一心扑在乡村的土地上。这种情,比任何荣誉都珍贵,比任何财富都动人。
我掏出手机,给袁钉发了条消息:"老同学,下次我来,一定要好好跟你学学种地。"
感老同学袁钉
我有同学叫袁钉,扎根继光驻乡镇。
农业技术助农民,专业本领兴乡村。
农业部隆重表彰,深藏箱底不露形。
身背单反爱摄影,参展作品省有名。
今日驻村桂花村,农民致富引路人。
凤凰李香飘万里,劳苦功高村民称。
毕业分别四十整,相见恨晚感触深。
如今临退两鬓白,深耕故土一生情。